第六章
迎泽(2)
聚南宫中秋品茗,聆三晋来龙去脉
一
1985年仲秋,我收到土木系工民建同学父亲赵荆老师的印刷品邮包,打开一看是1984年《山西民间文学》合订本和他的一封亲笔信,信上说中秋节前他将邀省城几位历史、文化、美术等各界的老朋友赏月品茗,特别邀我参加,做“秘书”,帮助记录。读罢摆我满心欢喜。
彼时赵荆先生在山西省群众艺术馆工作,负责《山西民间文学》。一来二往中,我们交流甚欢。他得知我大学每天写3000字日记,四年下来已经有400多万字,先生曾看过其中几本,觉得很有意义,和很有价值。
他曾告诉我,有的日记写出真情实感,文笔也好,事情也有趣,能给人以启迪,整理完善后,可以在《山西民间文学》发表。先生娓娓道来,称是首肯,我心中顿觉温暖。
赵老师五十多岁,原名赵仲榕,浙江新昌人,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做过山西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山西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文艺研究会、山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先生对艺术理论颇有研究,几年前就读过他的美学论文《傅山“四宁”浅释》等。他谙知历史,懂得美学,精于诗词,擅长行书。
《山西民间文学》杂志社和太原工学院均位于太原迎泽大街,杂志社在汾河东边南边工人文化宫,工学院在河西公共汽车三站地。我平时有空就喜欢骑车到他的办公室,感受文学美学气场和历史文化氛围。
中秋节下午,我提前到了他的办公室,啊,焕然一新。中堂位置是先生珍藏的傅山一幅草书拓片,傅山是山西明末清明初的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草书郁勃浑脱,逸岩奇伟。我正准备仔细观赏,这时一位老者已到达,老者温文尔雅,精神矍铄,身穿已洗白的灰色中山装,头发稀疏花白,梳理得的整整齐齐,眉毛半白,足有八十多岁,来人见赵先生显得特别熟悉。“快给老社长端茶。”赵老师一边和我说,边热情地照顾他落座。
“吴老师是我的老师,是山西历史文化资深大家,他讲的每一句话都有出处。好好记下。”赵老师边告诉我,边把我介绍给吴老先生,说道:“他就是工学院土木建筑系学生,写了四百万字的小张。”吴先生冲我微微一笑,应声道:“能坚持不易,日后必有妙用。”
“赵老师收拾得的好整齐,好干净啊。”顺着声音声看去,来人是一位女士和一位英俊的中年男士。赵老师说:“从晋剧院过来顺利吧。”他指着女士说:“她是明冠三晋的京剧艺术家王老师啊。”我只是在小时候从爸爸的收音机里听过她演唱。
今天王老师穿得的非常朴素淡雅,但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显得婀娜多姿,精神充盈,英俊男士先是和赵老师握手寒暄,八字短胡齐齐整整,目光深邃,器宇轩昂,赵老师告诉我,周老师是山西有名的作家,是山药蛋派的后起中坚。周先生给我微微点头,王老师和周老师是一对伉俪,他们共同和吴老师打招呼,吴老师也起身寒暄,其乐融融。
接着,山西大学历史学教授马先生和文学教授胡先生、山西医学院的吕教授也到了,最后从榆次晋中师专赶来的青年民俗画家乔女士和山西省歌舞团的青年编剧温女士到了。我悄悄数一下,赵老师、吴老师、王老师、周老师、马老师、胡老师、乔女士和温女士,加我一共九人。
赵老师说道:“,今天是《山西民间文学》编者、作者和读者的小聚,我们赏月品茗。大家来自山西东西南北,今天我们就边赏月,边说说咱们山西的历史文化。”我把早已准备好的笔和本子掏出来,座坐在一个角落,仔细聆听。
二、
不大的赵老师办公室在南宫三楼,靠北的房间,从东窗望出去,明月已从东方山升起,一览无余。天公作美,万里无云,大家品茗赏月。赵老师和乔、温两位女士照顾大家,有说有笑,故友相逢,话头无穷。
大家一致要求德高望重的吴老师先讲,吴老师胸有成竹,喝了一口茶说:“我山西的一部历史,就是华夏历史的缩影。山西五千年文化,传承演进脉络不断,,因利乘便框架完整,从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已形成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从未间断,影响深远。”大家洗耳恭听。
他接着说:“自秦汉以来,我们的历史文化就既多姿多彩。从系统完整性、人文艺术性,都对华夏民族发生过重要作用。我们因位在黄河中游,地处黄土高原,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千里太行、九曲黄河、蒙古大漠,黄河和太行之间桑叶形的沃土,孕育了古老商业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晋北五台山佛国,应县木塔、。晋中晋商古城文化,晋南洪洞大槐树、。北岳恒山,壶口瀑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百处,位居全国第一。
距今180万年的山西新旧石器遗存,是华夏文明的曙光。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是我国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全省现已查明的旧石器文化遗存300多处,其中旧石器早期遗址全国发现了近200处,山西占了130处,达占3/4,位居全国之首。遗址的发掘对研究人类的起源,有着事关全局的意义。
6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西侯度遗址发现30多件石器以及带切刮痕的鹿角和火烧过的骨、角、牙等,地磁测定的地层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用火的实证。芮城河遗址与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人的工具有对应特征,迹象表明,丁村文化是由西侯度文化演变发展而来。
以襄汾县丁村人和阳高许家窑人命名的文化,是旧石器中期的典型遗存。这一时期的遗址山西有50多处,在晋北的桑干河流域和晋中南部的汾河流域。丁村遗址的大量石器表明,13万年前丁村人比北京人的石器制作有了较大的进步,说明人类在身体在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丁村人成为北京猿人向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环节。
在汾河下游的襄汾、曲沃、侯马等县,汾河中游的交城、古交,汾河上游的静乐等地,都有丁村文化分布,从某种意义上说丁村文化就是为汾河文化。”没想到老先生肚子里真有东西,我听得简直入迷了。
吴老师一发不可收拾,一吐为快。他接着喝了口茶,清清嗓子,接着说:“山西旧石器晚期遗址分布更广,位于大同盆地的朔州峙峪文化,距今约27500—30000年,发现大量的石制品和各类动物的牙齿和用火遗迹,还发现了石镞。石镞的发现,说明峙峪人已发明和使用了早期的弓箭,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弓箭。让人惊喜的是,在柿子滩遗址上,发现了几处表现古人的精神生活与信仰崇拜的早期岩画。这些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以及居住址和陶窑,展示着山西在新石器时代的文明高度和灿烂辉煌。”
这时山西作家周老师说:“好好挖掘,山西古代历史,可以写出好多部书啊。”
三、
吴老师笑着说道:“山西的夏朝才是最灿烂的文明之光。距今4500年前后,也就是古史的尧舜时代,夏文明的中心区域之一,距今4500年前后,也就是古史的尧舜时代,山西南部已成为诸多邦国的中心。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即今天临汾、永济、夏县,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部落,在汾河下游建都的事。
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晋南、豫西的传承没有被打断。传说大禹之父鲧始建城郭,夏城遗址的发现证明,晋南曾是夏朝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夏人活动区域是汾、浍、涑水流域,豫西的伊、洛、颖水流域,乃至关中平原。1975年,夏县东下冯村发现夏朝的城堡遗址,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有居住、人工沟、陶窑、水井、窖穴、墓葬等,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和铜器。与《禹贡》记载的冀州、太原以及周人所说的‘“大夏’”、“‘夏墟’”一致。”
吴先生说:“,值得注意的是,陶寺文化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出土了一批壶、瓶、盆、盘、豆等彩绘陶器,彩绘蟠龙陶盘,是集合诸部落图腾而合成的华夏中心徽标。彩绘木器,有案、几、俎、匣、盘、斗、豆、鼓等多种器物,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状况写照。出土的一批农具,几座水井,说明古人已掌握了打井技术,居住可以不受水源限制,活动范围扩大,还有铜器的文字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明当时人们已掌握冶金技术。居住址中出土的陶制扁壶,陶器上有毛笔朱书文字,结构与甲骨文十分相似,这是中国最早的毛笔朱书文字。陶寺文化表明,中原大地的礼乐制度、等级差别、早期国家雏形正在形成。”
赵老师说:“听吴老师讲课,三天三夜也听不完一课。大家看,月升东方了。”大家朝东边窗望去。一轮皎月已经从东山缓缓升起,她清新淡雅,妩媚而不娇,静寂而不孤,空灵而不盈,温润而不耀。大家对月屏息,物我俱忘。
易罡撰于京华2019年大寒节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