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习作 >

董宅研究系列之《小院故事》后记之第五章 太原(1) 图书馆问并州源,崇善寺瞻佛宝典

2021-10-08 18:07:02   来源:三跨网  作者:张学栋
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于洪武十六年四月,启奏明太祖,批准建立新寺,历时八8载,至洪武二十四年竣工,名为崇善禅寺。

image.png

第五章

太原(1)

图书馆问并州源,崇善寺瞻佛宝典

一、

1985年夏,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毕业答辩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到图书馆和老师们话别,在教师阅览室,又见到了和我志趣相投的土木系前辈史连江老师,他不是建筑学教研组的老师,也没有给我们教过课,但他是我图书馆看书的好朋友,寒暑易节,雷打不动。

不管我什么时间去,总会遇见他,管理员老师说,我们是一老一少俩书虫子。他们知道我们看书不是一本一本借,而是一个系列一个系列摆在桌上读,记得我看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时,他在看《营造法式》。我们常常一起到食堂吃饭,路上无话不谈。他的兴趣在于晋文化的研究,对山西的古建筑历史文化如数家珍,只要一讲起其技术和艺术,便滔滔不绝。

我能在图书馆教师阅览室看书查资料,多亏靠他的帮助。最早是他告诉图书馆老师,我在帮助他收集学术资料,才得到“特权”,当他知道我每天完成3000字日记后,他非常认同并告诉我,持之以恒培养好习惯,一辈子受用。

今天一见我,边招手边说:“舍不得你离开学校啊,你要毕业走向社会了,这是我编著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下两册),是最近打印的几本样稿,送你一套。不管你分配到哪里,带着也许日后能用得的着。”

他接着说:“完成《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下两册)的工作,主要是弥补当时通用教材内容的不足。”

几句寒暄之后,我单刀直入,问道:“上次我请教您,关于太原的历史源头问题,您可以给我讲一讲吗?”

他抬头看了我一眼,说道:“据我所知,太原的源头主流的说法是这样的。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原始部落头领唐尧的部族,活动于今河北的滹沱河流域,后来迁徙到此地。《后汉书·郡国志》中《帝王世纪》曾记载,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

前些天我从何光岳的《炎黄源流史》中得知,作者认为唐尧西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因是东夷族过于势强,为避免其侵扰而为。整个部落从唐县、望都出发,南下行唐,沿滹沱河过井陉,到太原,再慢慢移到平阳。

另外,唐尧部族所居唐县、望都,处在太行山西坡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北有桑干河、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水患多发。《尚书·尧曲》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为避水患而迁亦是原因。”

我接着说:“咱们太原盆地是汾河中游,丰厚的黄土,缓淌的汾水,苍翠的山峦,开阔的平原,淳厚的先民,也是留住了唐尧部落的原因吧。”

史老师点点头,说道据《韩非子·五蠹》载,太原先民所建之屋,“茅茨不翦、采椽不斫,,朴桷不斫、素题不好”。他怕我不明白,解释道:“就是说古代太原先民所建屋顶的茅草铺放不修剪;屋檐的椽子摆好不砍削,端额的梁柱不彩绘。”

史老师接着说:“《史记》的《五帝本纪·正义》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班固撰的《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

二、

史老师看看表,已经快十二点了,与图书馆老师话别后,我们一起去学生餐厅,我们走在学校的林荫道上,史老师兴冲冲地说:“陶唐氏部族还把制陶技术带到太原,传授给土著民,在汾河中游唐尧部族和太原先民水乳交融共建家园,共创太原早期起的龙山文化,也许这就是太原的来历吧。”

我补充道:“,翻阅《说文解字》解释:‘,“唐,大言也。’”《白虎通·号》解释为‘“唐,荡荡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唐就是是会意字,基本意是:豪言壮语、发号施令,道德威望大的人所话发令,太原之所以叫唐都,一定是有道高德隆的人,发号施令的地方啊。”

史老师笑着说:“有一定道理,其实古冀州是华夏九州之首。《汉书》记载,‘河内曰冀州,其山曰霍,薮曰扬纡,川曰漳,浸曰汾潞’。说明秦以前的冀州,就是指今日之汾河平原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为三十六36郡,置太原郡,郡治晋阳。汉时全国设十三州,并州刺吏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的肇始。”

史老师进入他书里的状态了,他侃侃而谈:“隋末,李渊、李世民驻守太原,晋阳称唐国,定都长安后,以‘“唐’”为国号,因此唐文化的发源于太原。

唐初,并州初置大总管府,后改大都督府。唐朝数次扩建晋阳城,继封太原为“‘北都’”、‘“北京’”,为河东节度使治所,咱们太原与长安、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李白曾诗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我们边走着,老师边旁若无人地说道:“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纥、女真、契丹、蒙古、满族等,与汉民族在太原进行过冲突和斗争。故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我买了几个馒头和一份分过油肉,坐在一个比较僻静的位置,他边吃边说;“历史上多位皇帝都与太原有密切关系,之所以史称‘龙城’,是因为唐尧和禹曾建都晋阳;西汉初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前,受封代王,都太原;曹魏末期,封于太原郡的晋王司马氏家族,取曹魏建立政权而代之,曾以晋作国号;前秦、北魏、东魏、北齐曾定都于晋阳,或以晋阳为政治中心;北齐高祖高欢就直接称太原为霸城。”

“隋炀帝杨广即位前曾为晋王,太原被唐太宗誉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唐高宗即位前也曾为晋王,来自文水县的武则天女皇,太原府自武周起成为北都,宋太宗即位前也曾受封为晋王。”

我补充道。

三、

我怀着对生活了四年的太原城无比崇敬的心情,接下来几天,到了太原的崇善寺游览。崇善寺唐代创建,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改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崇善寺扩建。清光绪七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加造了文庙,崇善寺一分为二,文庙占大部分。

寺内木匾记载: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于洪武十六年四月,启奏明太祖,批准建立新寺,历时八8载,至洪武二十四年竣工,名为崇善禅寺。

我了解到寺内珍藏有宋绍定四年宋版《碛砂藏经》(全部)、元版《藏经》(部分)、明下统五年明版《北藏经》(全部)、明成化八年赤金写《德华经》七卷、明嘉靖三十年《南藏经》(全部)。宋、金、元、明、清原版佛教藏经4万余卷,最早的经书已有上千年历史,这些经卷除木刻印刷外,有用赤金粉写的,用鲜血写的,用墨汁写的……其藏经丰富,不仅世所罕见,而且见证了中国木刻印刷时代的辉煌。

在大悲殿内,还藏有国宝佛祖释迦牟尼应化事迹84幅画册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册一部,虽历经600余年,色调艳丽如初。两件国宝与寺内所存国宝--——东岳泰山上《金刚经》石刻的唐代拓片一起,并称为“崇善寺三宝”。

明代的崇善寺是按照标准的宫殿式建筑的格式修建的。中轴线上的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大悲殿、金灵殿,由南往北一字排开。在各大殿的左、右,又整齐地的排列着一系列的小院落,它们不仅对称,而且整齐划一。这种格局与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主殿和东西六宫的布局极为相似。

它不仅是一座寺院,而且是朱家王朝的一座祖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大殿——金灵殿,就是一座没有帝座的祖庙。这在中国佛教寺院的修建中是罕见的。

我好想探访传说中的“古晋阳八景”,即:汾河晚渡、烈石寒泉、双塔凌霄、巽水烟波、崛围红叶、土堂神柏、天门积雪、蒙山晓月。

在崇善寺附近的书店里,见到太原诗人王昌龄的诗集和傅青主的书法,我翻看着。王昌龄的出塞诗映入眼帘,我低声哼着: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易罡注;上面完成的前五章初稿,是从1965-1985年20年间,从记事起到大学毕业,随着年龄增长,实实在在行走过几个县的印象,结合当时日记加以整理。坦率讲,我当时并不知道今天会写“行迹”,只是习惯性记日记。因此,纯粹是那时的真实所见所闻所触所感整理重录。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