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习作 >

董宅研究系列之《小院故事》第七十八回:包头邂逅祁县人,细说绵绵思乡情

2021-09-18 17:29:44   作者:三跨网
祖祖辈辈走西口,在外面漂泊的祁县人心中,对故土的眷恋,始终如一。想到此,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外公在知天命之年,要回到祁县小院;为什么那么多的晋商,要落叶归根,要回到故土盖好院子,养育后代、修心养性、安享晚年。

image.png

第七十八回

包头邂逅祁县人,细说绵绵思乡情

2011年初夏,奉命陪同台湾人事行政学会学术访问团,到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参访,我们从北京出发到了太原,之后先参观乔家大院,在经过昌源河湿地公园时,我像1999年第一次在车上给专家们介绍塔寺小院一样,再一次给访问团成员们介绍了掩映在树林后面的小院。

车子没停直奔平遥古城。随后我们再北行,拜谒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和云冈石窟,出山西后,访问团先到呼和浩特市参访,接着到包头进行学术交流。最后后回到北京,从北京返台。

我们到了包头。第二天,我没有随团访问,早餐后乘出租车去内蒙古科技大学接洽,路上与司机交流,一会儿那小伙子惊喜地说:“老师,您是祁县人吧。”

“你怎么知道的?”我问。他一五一十回答道:“老师,您和我外婆说话的语调、语速、神态一模一样。我外婆现在特别想你们祁县,几年前,眼睛因白内障失明后,她情绪一直不稳,经常梦见她小时候在祁县的情景,今年她已86岁了。最喜欢吃山西的老陈醋和猪肉拉条子。她脑子里清清楚楚记得祁县贾令的四楼门和家门口的昌源河,她说过他的叔叔就在塔寺村董镖师的那个镖局做事……”

“你外婆好记性好啊!姓什么?”我追问一句。“姓董。”他答道。莫非和外公有亲戚关系,我想一想,没有明问。车很快到了目的地。“老师,我不要你的车钱。外婆告诉我,只要是能拉到祁县人,咱就不要收钱。她他好想能亲眼见到祁县的人啊!”。

司机接着问:“老师你贵姓?”“姓张。不过,我妈姓董。欢迎你回祁县。”我答道。

彼此留下电话,下车时我把写好的几张书法“福”字,送给他。他说:“老师,你先去办事,我等着你。”“那不好,影响你的生意,你赶紧忙去吧。”我说。

等我办完事情,出来一看,司机还候着。等我上车后,他说:“刚刚打电话,我把见到你的情形,告诉了我外婆,她听说我见到了祁县人,当下就哇哇地的哭了。”

“外婆住在包头老城我姨姨家,大约20多公里。”司机带着恳求的口气说:“外婆特别想见你一面,不知道行不行?。”我一看时间,还比较从容,访问团正在包头附近的博物馆参观,晚上才回到包头。就应道:“好。”

不一会儿,我们到了包头旧城的一个小院里,刚刚进院子,耳边便从屋里传出温和而熟悉的声音:“小老乡来屋里坐吧!”。我顺着声音进去,见到一位白发苍苍,还算精神的老婆外婆,说话举止就与外婆特像。好奇怪,也是穿着一件碎蓝花花布衫。

她坐在床头,眯着眼睛对我说:“孩子,走过来,外婆看不见你的样子,但一听你话里的祁县口音,就知道咱们是真正的老乡了。”我慢慢挪到她身旁。她伸出已非常干瘦但并不粗糙的手,轻轻地拉着我的手,反复抚摸着我的小胳膊,轻柔且温暖……

“外婆您离开祁县好多年了吧?”我问道。外婆说:“我是1945年,就是日本人投降那年,随我父亲离开祁县来到包头的,已有六十多年了。十多年前,眼睛就看不见东西了。现在特别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经常梦见昌源河、贾令镇和塔寺村我舅舅家。”婆外婆回忆起过去,的确是特别清楚。

婆外婆接着说:“听说你妈也姓董,那和我很近啊!你妈妈好吗?”“很好。她现住在太原。”我回答道。

婆外婆留我中午吃她亲手做的拉条子。我说:“外婆您太辛苦了。”婆外婆看不见,在外孙的帮助下,熟练地走进厨房,神气的那股子劲,活脱脱得的就像我的外婆!

没有一会儿,香喷喷的、酸酸的面端上来了,就是我小时候的味道,一点儿也没有变。六十多年没变,山西人祁县人吃拉条子的习惯不会变。

吃完了,面汤就放在眼前。婆外婆道:“原汤化原食。”也和外婆说的一模一样。婆外婆见我吃的非常带劲,笑嘻嘻地说道:“听你吃饭的声音,和我舅舅一模一样,我塔寺的舅舅对我们可好哩。”婆外婆喃喃而语。

“我小叔和巴特尔大叔,都在董镖师的镖局做事,我叔叔专门负责给我舅舅他们做祁县饭。”婆外婆说道。

我一听到巴特尔,就立即想到布和他们,便随口问道:“外婆你见过巴特尔,知道他们家的情况吗?”

婆外婆一怔,说道:“我知道。巴特尔的孙子叫布和,老婆叫都兰。听说他们的孩子先在美国读书,后找到了一份工作。几年前全家去美国照顾孙子了,走前布和在市水利局工作,都兰在科技大学当教授哩。”

别看婆外婆看不见,对布和他们知道的一清二楚,婆外婆接着告诉我:“布和走前留下了地址。”,说着,从床铺下面摸出一个信封交给我。我一看笔体非常熟悉,是布和写的,地址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Gainesville)的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

我告诉婆外婆,我和布和是大学同学,顺便把和布和交往的情况讲给老人。

婆外婆和我坐在饭桌旁边拉着我的手和我聊天,越说越近,当说到她这辈子可能回不到祁县时,哽咽着说:“你回到祁县,回到贾令镇塔寺村,七月十五或十月初一,帮助我给老辈子们上柱香吧。”

我答应后,婆外婆终于忍不住悲痛,失声痛哭起来。老人低沉的哭声显得尤为苍凉、摄人心魄,是深沉的悲怆,她边哭边用祁县话喃喃低语,似乎在抱怨自己命苦,为什么嫁这么远,没有见到亲人、家里人如此的久。

我和他外孙都没有硬劝阻,我们知道,那是婆外婆数十年的对故土的思念,那是她对数十年前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那是她压抑太久见到亲人的大释放。如此长时间的哭泣哀嚎,我只有在外婆出殡那一天见到过,那是二六舅悲痛欲绝痛的哭泣声。

哭了很久很久,婆外婆止住悲伤,破涕为笑,说:“今天见到祁县老乡、。见到家里人、见到亲人,心满意足,心满意足了。”

说着,打开了一个碎兰花花小布包袱,里面包着一个精致的小算盘,告诉我说:“这个是董镖师送给我他叔叔的,叔叔无后,让我她保存。希望有朝一日,遇到镖师后人,完璧归赵。”说着要交给我,我说:“外婆,塔寺村姓董的人很多,等我了解清楚后,让董镖师的后人和您联系,再‘完璧归赵’。”

婆外婆望着我点点头。

我见外婆婆穿着和外婆一样的碎兰花花布裤子,包袱也是碎兰花花布,就问婆外婆:“为什么您喜欢碎兰花花布?”婆外婆慢慢说道:“八十年前,贾令一带流行碎兰花花布,据说是慈禧太后经过贾令时,有人看见她和光绪皇帝都背着碎兰花花布包袱,穿着碎兰花花布衣服。听老人们说,西太后西太后和皇帝穿的布,一定会吉利,于是男人走西口出远门都要背着碎兰花花布包袱,女孩子出嫁,丈夫做的贴身新衣服也是碎兰花花布。”

我点点头说:“原来碎兰花花布在您小的时候是一种时髦啊,美丽高贵又吉祥。”婆外婆点点头。

临别前,婆外婆在她外孙子搀扶下,送我到大门外,眼中浸满泪水拉着我的手说:“祁县人再来,再来噢!”

直到汽车拐弯,婆外婆还伫立着,就像外婆每次送我到祁县中学上学时在小院门口伫立一样。婆外婆碎蓝花花的布裤,纯净清雅,和外婆的完全一致。

其实,我当时并不知道婆外婆是不是外公直接的亲戚,更不知道,是不是她叔叔就在外公的那个镖局。现在想来都不重要了,我感到婆外婆的所有表现,体现的是一个山西祁县人对故土和亲人那份刻骨铭心永远无法隔断的真情。

我们说起包头,就想起祁县;说起乔家,就会想到在包头创业。当年走西口千千万万的山西祁县人,他们在内蒙古谋生,含辛茹苦,经过几辈人的努力,慢慢积累财富,回到祁县,在自家的小院安居乐业。

祖祖辈辈走西口,在外面漂泊的祁县人心中,对故土的眷恋,始终如一。想到此,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外公在知天命之年,要回到祁县小院;为什么那么多的晋商,要落叶归根,要回到故土盖好院子,养育后代、修心养性、安享晚年。

晚餐时我把白天的事给访问团的朋友们分享,引起起了访问团专家学者们浓厚的兴趣。有的说偶遇老乡的故事,本身就可以写成一部书,有的说可以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访问团一位年长的经济学教授说:“从历史上看,漠南漠北蒙古地区与中原汉族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从未间断,明代在蒙古地区设有马市,允许蒙、汉人在指定地点,进行民间贸易的活动。加上明政府实行还为鼓励商人为边镇驻军运送粮草,实行给予其食盐运销权的政策。

巨大商机被吃苦耐劳、重商善贾的山西人抓住了,晋人善理财,会做生意,从春秋以至宋、辽、金、元,史书都有记载,源远流长。晋商捷足先登,成为包头做生意的主流群体,主要从事贩运粮盐的贸易。商帮雄踞包头持续时间最长,资产最雄厚。”

另一个成员说,我给你们读几句晋商的顺口溜,说着读起来了:“远离家乡祁太平,学习蒙话草地奔。态度要好腿要勤,捉羊羔、拴牛犊,为做买卖献殷勤……”

接着他讲了一个小故事:“票号和镖局掌柜考验学徒的办法非常奇特,年初一要给学徒的伙计赏压岁钱,掌柜故意把一袋钱撒一地,让学徒的小伙计们抢钱。你们猜咋地?咱的,抢钱最多的那位就是被炒鱿鱼的,而拿钱最少,甚至分文不抢的,可能就成为日后重用之人,办法笨拙可笑,但也是晋商的一种独立创造。”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易罡撰于丁酉冬日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