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
梦高士聚会小院,诸才俊访金祁县
一
经过大同、北京以及上海实习,四年间完成近十类建筑设计训练,我去了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成都、昆明、南京、杭州、苏州、武汉和重庆的名胜古迹,拜会了许多通过信的老师。每到一个城市,我都按图索骥,看建筑、看名胜古迹,买得起票的里里外外看,买不起票的远观。
结交了新朋友,学习了新认识,有时会住在老师家,有时会找最便宜的地方住,记得一次在杭州,西湖边有个小茶馆,我用钢笔画了一幅小景,开茶馆的小伙子喜欢,硬是留我一夜,我就在他的茶桌上睡了,醒来一看,美丽的西子湖就在眼前。后来给他画了西泠印社一角、三潭印月和六和塔的速写。他还请我吃了早餐,并用摩托车搭我到了灵隐寺写生。
记得暑期北京实习期间,住在西郊八里庄的一所小学,是清代小贝勒院子。白天坐公共汽车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老师带我们去了故宫、北海公园、景山公园、香山公园、北京植物园、颐和园和圆明园。我自己去了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去了八达岭长城和十三陵地宫。访问清华大学建筑系,在楼道里碰见吴良镛教授,虽然是非常礼节性的给我们点个头,大家也礼貌性的给他回应,我还是很开心,毕竟见了心目中的名师。在参观清华大学学术会堂时,我冒失加逞能,没有和同学走楼梯,直接从舞台跳入乐池。没想到乐池足足有2.5米深,虽觉得练得的不含糊,但水泥地实在太硬,没有一点缓冲,仿佛五脏六腑突遭前所未有的震颤。为了不影响大家参观的兴致,强忍着疼痛,继续跟着老师参观。那痛苦的震颤,着实是对我冒失、显卖行为的沉重打击。
晚上,我把小板凳搬到学校走廊,借着路灯写日记,走廊几乎是长明灯。记得有一次月夜里,我爬在学校的瓦屋顶上练功,模拟“飞檐走壁”,突然一个瓦片踩空,连人带瓦一起稀里哗啦掉在小院里,幸亏是个沙坑。
保安大爷估计听到异响,出来一看,见我在灯下写日记。没有打扰我,自言自语地说道,三更半夜什么鸟会在房上折腾。我憋住笑,没敢答话。当他用手电照见沙坑里的瓦片时,喃喃说道,真也怪了,十几年都没见过如此大的鸟,可以把这么大的瓦片掀下来。
有天下午我回来的早,学校的一个老师,见我在走廊写日记,走过来说:“同学,你是祁县人吧!和我妈妈说话的声音神态一模一样。”我说:“是,祁县中学毕业的。”他惊喜地说:“我舅舅就在那里教书,刚刚退休,姓乔,南社人。”
“啊!太巧了,是乔老师,我们的物理老师,我们最谈得的来了。”我说。她告诉我:“妈妈最佩服的就是她哥了,人品好、学识渊博、处事低调。教人非常有方法。”不一会儿还给我端了一杯茶,没有想到在北京实习,还能沾到乔老师的光。
参观了北京旧城的四合院,我把它与祁县的院子做了比较。北京的院子似乎更大一些,更宽敞一些!但整体上没家乡的精致细腻。还是最喜欢外婆的三合院,紧凑精致,简洁严谨对称,统一中有变化,尤其是从窗棂看月影移动,冬天看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我只要给它哈气,!立即呈现出不同模样。
住在八里庄,晚上曾梦见过小院子,在梦里好像是外婆家,又有好像不是,差不多吧。小院在山脚下,周围一片竹林一片水,!院里好像还有几棵颗大枣树。但一进去,就感到别有洞天。
二
一进门,被一个小童子拦住,顺手一摸,是出门带着装满老陈醋的军用水壶,我把醋壶交给他,他闻一闻微微一笑,示意让我进,我朝左边一看,是下西房,好几个穿着蓝碎花花布的年轻女孩子在备餐,一个背对着我的女孩子,背影看去好像是外婆,正弯着腰洗锅,那锅太脏,沾着厚厚的饭垢,她反复地的冲,使劲地的擦,那垢粘得的特别牢固。我试图过去帮忙,但小童示意不要进去,拉我到下东房门口,我知道那是二六舅的住房,趴爬在门口一看,一数屋里的炕上挤着七八个人,五个人在专注地看两个老者下棋,一个女孩子正在倒茶。那个拐腿的老人,回头看我一眼,微微一笑就继续观棋了,门口右侧还放着一个硕大的黄色葫芦。
我想进去,小童也不同意,似乎在告诉我,不要惊扰他们下棋。他带我到了上东房,那是我学习的地方,我从窗户上看见五个老者,正在观看墙上挂着的太极图。说来也怪,那太极图会动。就像旋转的地球仪,所不同的是上面完全是篆书的卦辞和卦爻。看到他们聚精会神观“图”的样子,我没敢惊扰他们。
我回头一看,那童子好像换了一人似的,面带微笑。带我进了上西房,上西房好像施舅舅在放幻灯片,是一幅戈壁滩上行进的驼队,足有数千骆驼搭着行囊,向着远方蜿蜒盘行,周大师还有好几个年轻僧人和道士在看幻灯片。我站在门口静静观看,突然听见有人说贵客到。我回头一看,见父亲陪着一位赤面青袍、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的长髯大汉,从街门进来,大步流星朝向正房走去。
外公闻声,早出门迎接,我紧跟几步,进入正房。
进去一看,外间炕上端坐着五个老者,见大汉到了,都起身致意,大汉回礼。外公和大汉都坐在炕沿上。这时一个摇着羽毛扇的老者,从墙柜里取出一卷羊皮画打开。大家立刻聚拢,仔细端详。
这时,从正屋西间走出一个老者,给我招手,看去比周大师还要年长许多,头型偏圆,鹤发稀疏,耳垂肥厚,乐呵呵地指着面前三位长者。我顺着他手指看过去,他们好像悬空寺中的三老,又如应县木塔中的佛菩萨,都面带微笑。其中一个清秀的男子走进来,对我噗嗤一笑,啊,多么像大同华严寺的“露齿菩萨”。
我看见炕头小桌上摆着一摞线装书,非常面熟,好像在哪里看见过,一时想不起来。这时院子里传来二六舅的声音,就像小时候听他广播通知下地干活一样,通知大家要开会了。
一翻身,我醒来了,没在塔寺、没有竹林。只听见守门的大爷在喊我们起床早餐。太阳从窗户顶照进来,我们临时住的教室(宿舍)温暖敞亮。
三
我抬头一看,醋壶还放在床头,没有给童子。其实,对于我,不管到哪里,只要喝到醋,就会想起外婆,和外婆饭菜的味道。
记得大学四年级时,爸爸因心肌梗塞在太原住院,每天下课都去看他,有一天发现我们系领导也到了医院,从我父亲的隔壁的房间出来,一问才知道是我们系的陈绎勤教授住院了。我们在大学几年,都没有见过老教授啊。我告诉了爸爸。爸爸说:“老教授德高望重,给我上过课。你陪我的同时,多陪陪陈教授,看他有什么需要,去帮帮他。”
中午我主动敲门,他得知我父亲在他隔壁,我是建筑学专业学生时,马上非常热情。我帮助他打饭和买些小东西,或回学校捎稍些东西。一来二往就非常熟悉了。一个星期天上午九三学社山西的领导来看他,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说是大学问家姚奠中教授,他们俩交谈甚欢。我不敢插嘴,只是静静站在一旁,给他们上茶。
姚奠中教授离开后,陈教授告诉我,姚教授师从章太炎先生研究国学,是章太炎先生“苏州章氏国学会研究生班”的学生,是七名研究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的毕业论文是《魏晋玄学与老庄》,原来他们是山西九三学社的同仁啊,我心生敬佩。
陈教授那天非常兴奋,他告诉我,他和刘致平、刘鸿典、张镈等先生,都在东北大学建筑系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门下学建筑,东北大学建筑系是我国最早兴办的建筑学专业之一,仅存在了三年,因“九·一八事变”而夭折。
他给我看最近在医院翻译的一本书稿,是交出版社的稿子,第一页是作者简介。陈绎勤先生,1912年生,1930年东北大学建筑系学习。1953年山西大学工学院独立建院,为太原工学院,担任建筑学教研室主任。1952年龙门联合书局出版《建筑设计》。
眼前背有点驼,说话沙哑的老学者、九三学社老前辈,令我肃然起敬。我中午告诉爸爸上午见到九三学社领导的情形。爸爸说:“那可是高级知识分子成堆的党派啊,你好好努力,争取工作十年后,有了技术职称申请加入吧。”
陈教授告诉我,作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每一张正式的设计图纸都要绘制清楚,尺寸精确,分布均匀,甚至要求连字体大小都要符合规定。要熟悉古今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各个时代的著名建筑的来龙去脉,能随手勾出各种建筑的透视图和各种形状。要对工程负责,作风必须严谨科学,做项目对业主负责,脚踏实地,一丝不苟。
四
我从老教授处了解到我们专业的历史,1902年建立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就设有土木工程学门,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土木工程专业之一。1931年改为山西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在抗日战争期间,土木系随山西大学工学院辗转于秦晋两省。解放战争期间曾迁往北平,太原解放后,1949年5月间迁回太原。1953年太原工学院建院,设4个系,土木工程系面向全国招生。
相处一个多月,看着爸爸渐渐好起来,陈教授也提前出院,特别开心,没有想到在医院有如此的机遇,没有想到机遇会交汇在父亲和老教授的不经意之间。
陈教授曾告诉我,山西晋商的宅邸,特别需要好好研究,他的老师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非常重视山西的古建筑。
毕业前,我约了几个同学到祁县、到塔寺,我们参观了祁县古城,准备下午去看塔寺小院。午饭时,爸爸给同学们介绍了祁县的历史文化和古城保护的思路。爸爸说:“祁县古称昭馀,作为明、清商业兴盛历史的见证,古城、古街巷、古寺庙、古塔、古铺和古宅井然有序,尤其是民居和大院古色古香,既实用又好用、既精美又雅致,二者和谐统一。全县古院落近千所,目前比较完好的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据不完全统计约1.6万多间。”
说起自己的工作和研究,爸爸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说:“据有关历史记载,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赐给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就是提出有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选人用人方针的祁黄羊。
战国时祁地属赵国,,秦时祁地属太原郡,西汉初置祁县,晋祁县属太原国,北魏时属大原郡,隋属并州,唐属太州,金属晋州,元属冀宁路,明、清属太原府,,民国属冀宁道.,现在属榆次专区。
至于塔寺的董宅小院,属清末比较典型的祁县民居院落,形制规范,格局典型,装饰简约,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保护得的也不错,很有味道,值得一看。建议诸位建筑学才俊去考察了解。”
同学们骑车从祁县古城出发,有说有笑行进在回塔寺小院的路上……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易罡撰于丁酉冬日(60回完)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