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
踏雁门拜华严寺,唱草原探古岩画
一
说来也巧,一天上午,我正在大同火车站战调研,突然有人从背后轻轻拍一下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布和,风尘仆仆,老友邂逅于他乡,既惊且喜,旁边还有一个秀丽的蒙古姑娘,布和姨姨家的孩子,小妹妹名叫斯琴,原来布和刚刚送走爸爸妈妈回包头,准备和妹妹上城里走走。妹妹在艺术学校读书,能歌善舞,尤其擅长唱草原歌曲。
布和说:“不用在火车站等旅客询问了,我和妹妹就是常旅客,给你做作调查对象就好了。”“哈哈哈,一举多得,天公作美。”我说。布和说:“那咱们一起进城,边走边聊吧。”
他告诉我,昨天和妹妹一起去看了代县,看雁门关。那里距离县城东南半小时左右车程,快到时,看见了群山脚下高高低低一百多座汉墓,埋着守卫雁门关的将士。登雁门古险道,峰峦叠嶂,怪石凌空,翻一个山梁就是雁门关。
雁门关东临隆岭,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年年有成群结队的大雁往过其间,故称为雁门。东门之上筑有楼台,名曰雁楼,书匾“天险”。西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镶石匾“地利”。北门门额嵌石匾曰“雁门关”。有砖刻对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地势十分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战。
斯琴在一旁,接话道,别老说雁门关、雁门关的。哥哥,我们陪张大哥到华严寺看看吧。我说也好。斯琴说,还有云冈石窟,听说在维修哩。
很快我们到了华严寺,导游就是斯琴的同学,姓柳,非常热情,端庄秀雅,落落大方,用标准的普通话介绍道。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是辽国皇室宗庙,地位显赫。后毁于战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
我们从入山门、进普光明殿,到大雄宝殿。建筑分别排列在主轴线上,布局严谨。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上、下华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和插话说,最牛是正脊上的琉璃鸱吻,高达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是金代的,;南吻是明代的,是中国最大的琉璃吻兽。听说殿内20多幅壁画,里面有5000多个人物呢。你研究易经,一会儿我们去看看朱熹书写的《易经》碑吧。
佛坛上的诸菩萨像中,一尊面带微笑的“合掌露齿”胁侍菩萨像,引起了我的注意。柳导游说,这个是全寺最为生动的菩萨造像,堪称“神品”。我仔细端详塑像,菩萨高约两米,赤足站立于莲花台。柳导游娓娓道来:“你们看这尊菩萨,她体态丰盈、上身薄袒、衣饰贴体;发束高冠、身姿略侧、颈项微斜、双目半睁;:两手合十、举至胸前、小开朱唇、露齿微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雅称。”
我们还看了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的辽代斗拱中最精美的柱头斗拱。
二
我们找到一个茶社,柳导游微笑着说道,给我们讲述了合掌露齿菩萨的故事。 辽代时皇家崇信佛教,请能工巧匠修建华严寺。大同城外有一个手艺非常了不起的巧匠,不愿为皇家卖命,也不忍心让独生女儿一个人在家,总管以“违抗皇命”痛打他一顿,众工匠苦苦哀求,巧匠才免于灾祸。
女儿惦念爹爹,女扮男装,说自己是巧匠的儿子,说通总管,前来工地照顾爹爹,她见工匠们塑神像苦苦思索,一时找不到理想的造型时,她就在一旁像模特儿一样,或立或坐,或摆双手合十、闭目诵经的姿势,为工匠们祈祷。大家豁然开朗,便依她的身段、体形、动姿态进行塑造。
后来总管发觉她男扮女装,就毒打她,一气之下她纵身投入铸钟滚沸的铁水中,化为一股青烟慢慢升空,聚合成一朵宛如五彩莲花般的祥云,悠悠地的飘上无尽苍穹。
年轻工匠们,记下了她偶尔开心喜悦时的露齿一笑,就照她生前的仪态、形体、眼神和相貌,精雕细琢完成了一尊菩萨像,放在显要位置,特意把那露齿莞尔一笑,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我感到柳导游,边讲边演示,边微笑的神情,活脱脱就像露齿一笑的菩萨。
柳导游冲着我微笑着说,,听我同学斯琴告诉我,你是学建筑的,来我们大同实习,那我再在给你讲一个有关建筑考察的故事。她轻轻抿了一口茶,说道,那是1933年,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与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等先生,9月4日由北平西直门车站坐火车,第二天早晨8时抵达大同,开始大同古建调查之行。你知道吗?他们首站就到了我们华严寺。
梁思成先生后来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讲到:
大同古雁门地,北魏时号平城,自道武帝宅都于此,迄孝文帝南迁洛阳,凡九十余载,为南北朝佛教艺术中心之一……,梵刹名蓝,遗留至今,有华严善化二寺,驰名遐迩……
讲着讲着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1933年。我仿佛听见外公镖局马队正从华严寺经过,耳际传来悠扬的銮铃声。我仿佛看见站在高梯上的林徽因教授,正在落日火红的云霞里,抚摸那硕大无比的琉璃鸱吻,正低低吟诵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三
布和中午请我和柳导游,还有他妹妹一起在华严寺附近吃了大同特色美食。他点了“筋、韧、香”俱全的广灵豆腐干拌凉菜,非常爽口。点了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起来松软味美的黄糕。
柳导游指着黄糕介绍说,它以黄米面为原料,先用温水和成碎块状,上笼蒸熟,接着倒在盆里再揉一遍,边揉边在其表面抹麻油,防止糕面表皮干裂。然后把和好的糕面分成小块,蘸上肉菜汁就可以吃品尝了。
终于,我最喜欢吃的荞麦圪坨端上来了。斯琴说,荞麦荞面是我们本地产的荞麦,经过磨制而成。荞面对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病有很好的疗效。荞面的吃法可多着哩。有压饸烙、烙饼、捏圪坨。我妈妈做的捏圪坨,特别讲究。柳导游接着说,捏圪坨又叫捏猫耳朵。等水开煮熟,浇以鸡蛋、豆腐皮、金针、木耳的素卤汁,或浇羊肉臊子、猪肉臊子,或蘸而食之,超级可口。布和说,要是冬天,我们就可以吃涮羊肉呢。
斯琴说,我们大同涮羊肉以“味香、肉嫩、质鲜、外形”,四美而闻名遐迩。柳导游边品尝黄糕边说,广灵的大尾巴羊和朔州的五花羊肉最好。想吃肥的,用后腿和肉块;想吃瘦的,用前腿和大排。吃的时候,用筷子将羊肉往滚烫的火锅里一涮,翻几次便可捞出来,蘸上芝麻酱、辣椒油、酱油、香油、味精、香菜、海米、韭菜花、腌糖蒜等作料,如果佐以我们大同的云岗啤酒……
馋得的我直流口水啦。布和哈哈大笑起来。斯琴说,吃腻了,再涮些细粉丝、白菜心,荤素爽口,不淡不腻。
最后,是一小碗豌豆面。
柳导游说,大同小吃应有尽有美不胜收,有风味凉粉、羊杂粉汤、莜面、应州牛腰等。你在实习期间,可以好好品尝,也欢迎你们随时来参观古寺。
布和和她妹妹顺着一条林荫小路,送我到设计院,随后他们进城。斯琴在路上吟唱着《: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
唱的歌声清脆抒情,悦耳动听。
布和告诉我,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原来由鲜卑语译成汉语。全诗二十余字,展现古代牧民生活的图景。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气磅礴,粗犷雄放,妇孺皆知,唱的是北国大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讲的是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衬托得相当雄伟。接着用“穹庐”比喻天空和蒙古包,盖住草原四面八方,接着极目远望,天野相接的壮阔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有静有动、有形有色。语言白如话,概括力极强,脍炙人口,经久而不衰。
四
我记得外婆曾提到过,外公走镖时看到阴山岩画和听《敕勒歌》川的情形。设计院不忙时,我到大同图书馆看书写日记,对阴山做了一点梳理。阴山是横亘在内蒙古中南部,南北草原广阔,气候条件宜人,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好地方。
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 (纥)、敕勒、党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有相继在阴山生活过,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游牧文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阴山岩画。早在公元5世纪时,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境内的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发现。他在《水经注》中做了详细记述,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
201世纪30年代末未,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又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盟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近万幅,反映了阴山周围游牧生活先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 。
最密集的岩画群在默勒赫图沟一处迎北的崖壁上,东西约50米、高约20米,约有80个人头像组成。另一个在格和尚德沟中段的一块迎西的石壁上,宽约5米、高约15米,由50个个体画组成。
内容包括人物、动物、车辆出行、骑士、赛马、穹庐毡帐、人面形、人手足印、兽禽足印、神灵天体、拜日祭祀、植物、突厥文、回鹘文、西夏文、蒙文以及原始宗教神灵、图腾等,狩猎、车骑、舞蹈画与突厥文、回鹘文、西夏文、蒙文等。是探索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活教材。
车辆出行、骑士、赛马、穹庐毡帐、人面形、人手足印、兽禽足印、神灵天体、拜日祭祀、植物、符号文字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神灵、图腾等。
阴山岩画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渊源的组成部分,时代跨度大,,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西夏时期、蒙元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表现手法有抽象化、图像化的特征。
在大同半个月的实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的日记加上配的图案和在图书馆临摹的部分阴山岩画图像,三个大本子沉甸甸的,足足有10万字。我想如果没有小时候,听大人们讲外公走西口的一系列故事,我可能实习不一定选大同,但是,此次选择大同,真实感受了应县木塔、悬空寺和华严寺,以及阴山岩画,感受了大同人的衣食住行,让我进一步懂得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理解了建筑和人以及自然的关系。
正所谓:
农耕游牧会大同,
木塔雄伟妙无穷;
恒山悬空三教融,
露齿菩萨华严情。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易罡撰于丁酉冬日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