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习作 >

董宅研究系列之《小院故事》第五十二回:过应县游释迦塔,进恒山登悬空寺

2021-07-30 10:27:52   作者:三跨网
应县木塔既有唐雍容华贵之风,又有辽敦厚静穆的雄气。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确如一支雄壮厚重灵动和谐的凝固交响曲。不同形制的风铃,微风中苍幽的梵声,传递遥远的古韵,震撼人心穿越时空,在耳边持久回荡着……

image.png

第五十二回

过应县游释迦塔,进恒山登悬空寺

1983年3月7日,团中央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并做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学校组织我们各班的团支部书记学习,看了《中国青年报》上《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青年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张海迪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同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她有一句名言“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令人备受鼓舞。

我选择到大同建筑设计院实习,出发前我到图书馆“备课”大同历史,作为山西第二大城市,是自小到大走的最远之地,小时曾听大人们提过,但印象不深。一看资料才知道,大同三代京都,两朝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理位置特殊、煤炭储备丰富。

image.png

公元前300多年赵武灵王置郡,到新中国建立的2000多年中,大同一直是北方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地方。398年,北魏拓跋都平城,建宗庙,立社稷,建皇城。北魏定都大同达97年,历经六帝七世,云冈石窟、悬空寺就是见证。1044年辽重熙23年建西京,称陪都。1062年辽清宁八年建华严寺,金代曾修华严寺,重建大普恩寺(今善化寺)。

大同西界黄河,北控大漠,南拒雁门之险,水抱桑干,长城界北,雁塞峙南,内外长城把整个大同紧紧包围起来。三晋之屏藩,为兵家所必争。女真亡辽,蒙古灭金,皆先下大同。历史上有29位皇帝来大同征讨巡边。

北魏在此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宁。辽金西京陪都有重兵镇宁,非亲王不得主之,明代是九边重镇之首,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为北方锁钥。1949年大同市属察哈尔省辖,1952年归山西管辖。

到了大同建筑设计院,我被分配跟着设计院老师收集新火车站的基础资料。有一天设计院领导,一个和蔼的中年建筑师告诉我,周末安排我们去云冈石窟、应县木塔和悬空寺去实地感受。

想起周大师讲过的“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恒山如行,衡山如飞”。他告诉我,恒山属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五,是道教圣地。顺着形成“三寺四祠七亭阁,九宫八洞十五庙”庞大建筑群,外公行镖曾多次经过大同,经过恒山、应县木塔和悬空寺。

 二

第一个周末,我们驱车早早出发先到应县,远远就望见了巍峨的宝塔。释迦塔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成,辽兴宗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兼礼佛观光、登高料敌之功。明成祖朱棣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题“天下奇观”赞美木塔。 走进木塔,步入释迦塔寺庙,塔位于中轴线山门与大殿之间“前塔后殿”的布局。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我们结合古建筑知识,观察一层塔是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重檐有回廊,故外观看去是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

每层装有木质楼梯,逐级攀登,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佛。内槽墙壁上画如来、金刚、天王、弟子等。二层坛座上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 塔顶八角攒尖上立铁刹。塔每檐下有风铃。释迦塔斗拱结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形成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应县民间传说,将木塔的建造归功于鲁班。当年鲁班的妹妹与哥哥比手艺,妹妹说一夜能做好十二双绣花鞋,哥哥鲁班要是能一夜之间盖起一座十二层的木塔就彻底服哥哥手艺。结果鲁班真的一夜建好十二层的木塔。奈何太重,把土地爷压得的撑不住,塔往地下陷,鲁班猛然便举手一推,把塔分为两截,上面六层部被他一掌拍到了嘉峪关一带,留下的半截慢慢钻出地面,长成释迦塔。玉帝为了奖励鲁班建塔成就,派火神和龙王亲自送避火避水的两颗宝珠。木塔可自行防火、防水。有避水宝珠,多大的洪水流到塔前,都会避开木塔四面八方流走。有了避火宝珠,木塔不会遭雷击,炮弹打在塔上燃起的火,也会瞬间熄灭。

木塔保佑晋北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image.png

周大师说过,“外公走西口时,镖师们会拜塔,到嘉峪关,心里想着看鲁班爷推过去的另一半塔。”

当地文物部门专家告诉我们,其实保证木塔千年不倒的原因,是木塔的力学结构科学合理。卯榫结合,刚柔相济,可以耗能减震。木塔采用内外相套的八角形,将木塔平面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供佛像,外供人们活动。整体形成构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桶式结构,大大增强了木塔的抗倒伏性。再者木塔基地质条件非常好,可承载力远大于木塔本身的荷载。

他说,你们看塔上成千上万只麻燕,以木塔的蛀虫为食,是天然的“护塔卫士”。距塔前70米处,是看全塔的最佳距离,有诗云:“远观擎天柱,近似百尺莲”。 ”我们围绕着宝塔欣赏后,到最佳观赏点,凝视着宝塔和正环绕着的叽叽喳喳的麻燕卫士,由衷赞叹。

我们继续前行,在到悬空寺的路上,联想起课程中讲过的中国十大名塔,期待从今天观应县木塔开始,将来早日观看到其它名塔。如西安的大雁塔((砖塔))、杭州的雷峰塔和六和塔((砖木塔) )、苏州的虎丘塔((砖塔)) 、山西洪洞县飞虹塔((琉璃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砖塔)) 、云南大理千寻塔、苏州报恩寺塔((木塔)) 、开封铁塔((琉璃塔))。

应县木塔既有唐雍容华贵之风,又有辽敦厚静穆的雄气。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确如一支雄壮厚重灵动和谐的凝固交响曲。不同形制的风铃,微风中苍幽的梵声,传递遥远的古韵,震撼人心穿越时空,在耳边持久回荡着……

脑海里回味着木塔第一层结跏趺坐的佛像,稳稳端座束腰莲花台上,脸庞丰满宽圆,神态安谧亲切,美丽温婉。石绿色眉犹如新月,双目微启,鼻梁俊秀,唇边石绿色卷曲小胡须,须眉一色毛,下巴有小月纹。耳垂垂肩、佩戴耳环、深蓝螺发,肉髻中镶嵌硕大红宝珠。手指修长、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手心向上,置左膝作与愿印。让人感受慧海之博大和慈悲。袈裟轻盈贴体,衣纹流畅飘逸。五十多条龙图案,造型精美。为什么会在佛衣上绘制龙纹呢?那佛座下造型生动的八个力士,有的披挂盔甲神态威严,有的坦胸露背,肌肉发达,同心协力共扛莲座。他们肤色不同,两尊酷似黑人,一尊呈蓝皮肤,一尊白色皮肤,四尊力士面目,均不象亚洲人,另外与力士扛着莲座的,还有八条立龙,令人称奇。何以故?需继续深入探究。

二层两胁侍菩萨皆面容娇美,宛如妙龄少女,亭亭玉立于佛两侧,谦恭而自信。左右普贤、文殊像,美丽静怡,微妙传神,睿智成熟。

四层卢舍那佛,稳若泰山气势磅礴。佛座束腰四只神兽,个个精神抖擞,三只瞠目狮吼,唯大佛背后的狮子呈闭口状,耐人寻味。

五层实层内槽中,为大日如来佛,高约3米。左手的四指握拇指于掌中,右拳握左手食指于胸前,此印相专消无名烦恼,大日如来嘴微微上翘,其微笑比蒙娜丽莎更加含蓄绝妙。

不知不觉到了悬空寺脚下,当地专家介绍说,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上延霄客,下绝嚣浮”。悬空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 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悬空寺现存建筑是明清修缮的遗物。呈“一院两楼”般布局,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40间。

寺的总体布局依次有禅房、三佛殿、太乙殿、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释迦殿、三官殿、纯阳宫等。抬眼望去,殿宇就悬挂在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环廊合抱,座殿阁交叉,栈道飞架,高低错落。远看全寺由十几根大约碗口粗的木柱支撑,最高处距地面约50来米。

纯阳宫也称吕祖庙,供奉吕洞宾祖师,在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都极为罕见。悬空寺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三教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我们攀登进入悬空寺,感受其选址险峻,建筑之奇,结构之巧,内涵之丰,真正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为一体。

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以西为正。木质框架结构,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之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 旅行家徐霞客曾大叹为“天下巨观”。

冲西仰望悬空寺,宛如一幅剔透的浮雕,镶万仞峭壁,经过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步窄廊,忽上忽下,左右回旋,如置身于九天。有人把悬空寺特色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悬”: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奇”:深峡谷石崖峭,石崖顶峰出伞罩;

“巧”:因地势,布局巧,塑像建筑皆精巧。

临离开时,当地专家欣喜地告诉我们,作为恒山十八景的“第一胜景”,悬空寺已于去年(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大同的路上,我似乎对外公他们镖局行镖远北行,拜应县木塔,登悬空寺有了全新的理解。同时,通过今天的实地考察和近距离感受体验,对书本上讲的古建筑知识,有了脱胎换骨般的顿悟。在赞叹古代劳动人民辉煌创造力,感佩他们奉献的智慧和心血的同时,特别庆幸能进入集建筑学、景观学、力学、美学、宗教学和生态学为一体的古建筑中,直接感受其所创造所奉献的华夏奇迹。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易罡撰于丁酉冬日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