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习作 >

董宅研究系列之《小院故事》第四十八回:耕读传家慈俭勤,与人为善厚朴根

2021-07-19 09:22:05   作者:三跨网
古人通过耕读传家匾,启示后辈,“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保持“耕读传家”的传统,进则可出仕兼济天下;退则耕读独善其身。

image.png

第四十八回

耕读传家慈俭勤,与人为善厚朴根

上午,听到收音机播报的新华通讯社公报,1982年10月7日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自去年10月7号入学开始写日记到今天整整一年了,完成日记大小15本,约110万字。我把日记本打包捆好,装在小木箱子里,准备星期六送到姑姑家,日记就象像是我的“运载火箭”。

随着专业课学习的逐步展开,我请教本专业老师的同时,也向给在《建筑学报》、《建筑师》以及《世界建筑》等刊物发文的作者写信讨教。我陆续收到了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委托《世界建筑》主编曾昭奋先生的回信,收到清华大学汪坦教授和陈志华教授、以及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同济大学和华中工学院等学校,如罗小未教授、周卜颐教授、郑光复教授和沈福煦教授的亲笔回信,能和名家“对话”,对我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施舅舅来信,让星期天在晋祠和周大师见面,我心里异常兴奋,跃跃欲试,想像外公一样和周大师深度交流。

暑假在祁县民居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街门上的匾,无论是直接雕刻的,还是挂上去的;无论是深宅大院,还是普通小院,大部分都是四个字“耕读传家”,外婆家也一样。于是,我决定一探究竟。下午泡图书馆,当晚把一些思考写在日记中。

《颜氏家训》中说,如果只读书,不了解农业,不参加农业劳动,“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只有通过劳动来体味人生,才能治好家、当好官。陶渊明云:“既耕亦己种,时还读我书”。耕可五谷丰登、福寿康宁,读可知书达礼、怡养心性。

古人通过耕读传家匾,启示后辈,“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保持“耕读传家”的传统,进则可出仕兼济天下;退则耕读独善其身。我还看见几副对联,如“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为本务,读可荣身”,“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也体现出院子主人的精神寄托与追求。

星期天,我早早就起床,不到七点就到了晋祠。远远就看见周大师和施舅舅在门口练功,施舅舅告诉我,老师知道你要来,昨天晚上我们就住在晋祠宾馆了。周大师上下打量我说道,一年不见,又高了一截,身体也结实多了。我看周大师样子一点都没有变,仙风道骨,正气凛然,偶尔一抬眼皮,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倒是施舅舅略微显得苍老一些。顺着晨起锻炼身体的人们,我们进入晋祠。

周大师吟道:,“山寒太行晚,水碧晋阳春。”我一听是司马光颂晋祠的名句,即刻应道:“千家灌禾稻,满目江乡田。”周大师哈哈大笑说,范仲淹的,和的不错。

走到晋水源头“难老泉”,周大师说晋国因晋水而得名,我们在晋国晋水的源头得见,《山海经》里说:“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周大师指着“难老泉”说,想当年我和你外公在此地对诗,我可不是他的对手。你猜咋地?咱的,一开始先用古人的诗句,慢慢就直接自己对景吟诵啦。我吟李白的“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他就接“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傍莎草绿。”。

我吟欧阳修的“地录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他就接“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他吟“晋水今入并州里”,我接“稻花漠漠浇平田”。他吟“南老泉深通北海”,我想了半天才勉勉强强对上“卦山玄中住善导”。原来是你外公突然自己吟了一句考我哩。

听到这里,我暗想是不是周大师准备着在“难老泉”难我一把呢。他接着兴冲冲地告诉我,那时他你外公五十挂零,我三十多岁,血气方刚,占着年轻记忆力好,反应也快,老是不服输。你外公练武却好静,我修道反而好动,但是我们脾气相投,一拍即合。

此次相见,他既没有考我易经八卦,也没有让我对诗。

仅仅是触景生情,不知道他是何用意。周大师好像已洞察出我的心思,笑着说道:“你在太原念书,一年四季,一天四时,到晋祠都会感受到不同的气象、气势和气场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不同时间在晋祠的不同地方,以不同的角度去感悟体验,收获会截然不同的。”

说着,带我和施舅舅移步圣母殿。

我们刚刚学过中国建筑史,已经几次随老师来过圣母殿。知道圣母殿是晋祠最主要的建筑之一,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了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

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 殿四周有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大殿檐柱侧角缓缓升起,给人以典雅稳重之感。圣母殿遵照了《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

尤其殿前廊柱上栩栩如生的八条木雕盘龙,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气势非凡。 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

殿内的宋代侍女塑像,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塑像有44尊,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活灵活现,反映了不同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内心世界的宋代宫廷女性形象。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活灵活现。

周大师指着圣母殿中的彩塑说,你看她们皆为世俗人物, 身材修长,面目清秀,圆润素丽,发型、服饰、冠带和姿势、形态、神情无一雷同,是宋代宫廷中侍者真实形态的再现,更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他站在看着年龄最小的一个侍女像前,说道,你看她头微微左倾,双手轻轻放在胸前,身材窈窕,双肩消瘦,略显单薄,但是面容清秀俊美,眉毛稍微上挑,显得特别小心谨慎。少女初入宫、未谙宫廷世事,拘谨小心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处理得的惟妙惟肖。其他侍女有天真无邪持物而立的,有载歌载舞喜形于色的,有城府颇深老成持重的。需慢慢品味,细细观察。

周大师告诉我,古代民间匠师凭什么本事,能把这些失去自由、含怨求媚的侍女,塑造得如此传神?!从凭的是她们手中所执器物的不同,有的供奉文印翰墨的,有的梳装洒扫,有的奉饮食起居,有的奏乐歌舞的,其身姿都微微倾向于圣母,双目侧斜视,洗耳恭听,生怕听漏了圣母的一字半音。

他指着一位头扎红饰,唱花旦的宫女,只见她喜溢眉梢,含羞带笑,刚刚唱罢,受到了圣母夸奖。但是,你仔细从一个侧面的角度看去,可见其微微红肿的眼睛和点点含泪的眼角,强压于心的生活苦楚展露无疑。听说梅兰芳大师曾在此尊侍女像前良久伫立,反反复复品味其的内心和神态举止,似有新悟,大加赞赏。

周大师带我们走到古柏树下,说古柏为西周所植,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向南倾斜,恰卧于撑天柏之上,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欧阳修曾赞叹:“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傅山先生书“晋源之柏第一章”,它是晋祠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啊。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为家”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评赞。清华大学林徽因曾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依山作势,负悬山,临汾水,依山就势,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层设置,在山间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势的显露,山势的起伏,构成壮丽巍峨的景观。凭水添姿,水母楼建于“难老泉”之上,下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为庄严的祠庙添了几分灵动。通过主次大小、远近虚实、动静明暗的对比,增强了整体表现力。

你要通过一步一步的学习,慢慢领悟古建筑中的“道一、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八卦、九宫的深邃思想。”今天我把几十年来,探访晋祠欣赏其建筑艺术的魅力,感悟其整体的神韵和气象的体会与你分享。不为别的,就是希望你通过学习找到咱们晋文化的根脉,找到咱们中国文化的根脉,找到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

你外公和我都是在远行于之中,在山水之间、在精耕细读中,试图慢慢体悟和接近咱们的中华文化的血脉啊。周大师吟道:“耕读传家慈俭勤,与人为善厚朴根。”我接着吟道:“难老周柏依圣母,紫气东来晋阳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易罡撰于丁酉冬日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