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张学栋丨在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暨海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2020-04-01 18:27:05
2019 年 12 月 14 日至 15 日,以“谱写人居环境新篇章”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

东阳薪火,德阳相继。二十八载,海口重光。

各位嘉宾,上午好!

下面我接着洪铁城先生,对德阳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会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作为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会的操办者代表,感谢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会组委会邀请我和马国祥先生(请假)参会,我代表马国祥和到会的原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会代表韩森先生、夏义明教授、支文军教授、杨筱平总建筑师、徐千里院长……作汇报。

继1987年浙江东阳召开的首届全国建筑评论会之后,由建设部建筑杂志社、《世界建筑》杂志社、《时代建筑》编辑部、《华中建筑》编辑部、《南方建筑》编辑部、四川省建筑师学会、德阳市建委共同发起,由德阳市建委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会, 经过4年来的精心筹备, 于1991年5月20--23日在四川德阳市召开。

代表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南、陕西、江苏、四川、广东、海南、黑龙江、浙江、湖北以及香港等地,16个省、直辖市的代表共计45位。会议收21个省、市、自治区83篇论文。

代表中既有国家级的专家教授,又有二十出头的青年学者;既有建筑界刊物负责人,又有一线实际工作者和政府部门领导。

28年前的5月20 日上午9时许,建设部建设杂志社李根华社长宣布开幕。他宣读了建设部叶如棠副部长为会议亲笔提词:“活跃建筑评论,推动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宣读了吴良镛、徐尚志、罗小未、马国馨、顾孟潮先生…… 等来自全国各地学者、专家的贺电、贺信。来自东阳市的代表宣克明同志,代表洪铁城先生宣读了首届全国建筑评论会的“传递书”。

接着进行学术交流,与会代表回顾了几年来我国建筑创作和评论的历程,结合实际,探讨了建筑创作与建筑评论方面的成败得失,大家还对建筑评论本体论、方法论、评论范围与评论标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晚上邢同和、沈福煦、袁镔、栗德祥作专题学术讲座。

我们学习东阳会议成功经验,由马国祥先生领导,我和叶昌元、支文军、曾坚、莫争春等青年新秀,组成《快报》编辑小组,连夜采编、出版印制,及时最新呈现会议动态。

会议期间,德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特别是建委领导,抓住机遇,邀请与会代表,对德阳城市规划建设建言献策。

23日,四川省建筑学会秘书长庄裕光先生宣布会议闭幕。他对会议进行小结,充分肯定了这次会议,指出建筑创作和评论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积极健康的建筑评论对建筑创作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庄先生代表会议发起单位会议组织者宣布: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会的“接力棒”将传向海南,将在海口举办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会。会议在走向大海、走向蔚蓝的期待中胜利闭幕。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今年,今日海南接棒。我和洪铁城、马国祥先生一样,特别感谢海南省住建厅、省土木建筑学会、感谢海南建筑学界和实践者界的远见卓识,感谢晓农、敏泉、海涛、桂平和海南学会同志们精心筹划和高效工作,使中断28年之久的建筑评论会得以接续。

感谢学界前辈马国馨、郑时龄,曾昭奋、布正伟、顾孟潮、高介华、汪正章、张百平、王明贤、金磊等先生对会议的重要贡献。感谢在座的所有代表和没有到会的所有支持鼓励帮助促成此会的朋友们,是众缘和合,势呈道生,28载,梦想成真!

谢谢大家,预祝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会圆满成功。

附件:

德阳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会参会45名正式代表芳名(依会议报到顺序)

王 铎、刘松山、卢绍曾、韩 森、曾 坚、张学栋、莫争春、邢 同、沈福煦、支文军、刘大平、钱 满、李根华、叶昌元、张光辉、高力峰、

张 翅、阮海伦、宣克明、张赛棋、郁 林、高介华、叶自国、王化君、

袁 镔、夏义民、张 松、沈中伟、杨小波、田聘根、庄裕光、陈重庆、

徐千里、杨筱平、曾昭奋、冯金良、郭怡昌、蒋 缨、郑振紘、杨 毅、

栗德祥、樊丙庚、唐元超、马国祥。

其中,年龄最大的四川代表田聘根先生69岁,最小的广东代表阮海伦21岁。

易罡

己亥秋撰于北京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