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2 月 14 日至 15 日,以“谱写人居环境新篇章”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以下简称“第三届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第三届研讨会的指导单位为海南省住建厅和国家住建部建筑杂志社;由第三届研讨会组委会与《建筑评论》编辑部、海南省土木建筑学会主办;海南省建筑设计院、海南省农垦设计院有限公司、海南省建设培训与执业资格注册中心、海南省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瑞图明盛环保建材(昌江)有限公司、浙江东华规划建筑园林设计有限公司等 6 家机构,及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海南大学、长安大学、厦门大学、青岛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 10 余所国内高校联合主办;另有 8 家省内外设计单位协办;支持媒体 10 余家。
第三届研讨会邀请了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海南大学、长安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华梵大学等 10 余所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和评论家;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单位的优秀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南方建筑》、国家住建部建筑杂志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评论》、《时代建筑》、《规划师》、《西部人居环境学刊》、《中国名城》等 10 余家媒体的近 50 位业内外有识之士作为特邀嘉宾演讲或参会,为 700 余位岛内外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大建筑”和人居环境新思想的盛宴!
14 日上午,第三届研讨会在崔愷院士的视频贺辞中拉开帷幕,海南省土木建筑学会段晓农理事长(第三届组委会主任)、海南省住建厅陈孝京副厅长、海南大学梁谋副校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金磊副理事长(第三届组委会副主任)、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苏晓河秘书长、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王兴田总召集人分别代表参会各方致开幕词;首届建筑评论研讨会发起人洪铁城先生(第三届组委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第二届建筑评论研讨会发起人之一张学栋先生(第三届组委会副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助理)分别对前两届建筑评论研讨会作了回顾。
上午的研讨会由金磊、李敏泉(第三届组委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主持,布正伟、张铭、汪正章、吕柏林、金磊等作了精深的主题报告。原中房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先生对当今建筑所受多重困扰之状况作了分析,提出了在大视野中,应立足于构建“建筑精神”、“建筑理性”与“建筑情感”的契合点,探寻能以广聚公信力的守正至简之道,去正视建筑普遍存在的困扰与纠结,以促进“建筑评论”与“建筑创作”可持续的良性互动; 美国建筑师学会张铭院士认为建筑师的灵魂即创新,创新的本质是对美及个性的追求,相关建筑需要聆听、观察、投入和探索;合肥工业大学汪正章资深教授以建筑形式和建筑美学切入,建议海南的现代建筑一定要表现出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特色,开创出海南建筑的新局面;原海南省建设厅总规划师吕柏林对海南本土的建筑设计,做了中肯而理性的批评性思考和评论; 《建筑评论》金磊主编则发出了“问计中国建筑评论发展之策,并非有简单的答案,它要在实践中探索,靠评论之思总结出导向”的呼吁。
下午的研讨会由洪铁城(第三届组委会副主任)、江国买(海南省农垦设计院院长)主持,王兴田、支文军、贾倍思、黄天其、付海涛、洪铁城、孙成仁、徐千里、龙灏、廖石刚、萧百兴等 11 位专家和学者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其中,王兴田博士对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环境的评述;孙成仁博士关于城市主义的危机与转型;龙灏博士对建筑评论与建筑批评的辨析等演讲;重庆大学黄天其教授在演讲中对《世界建筑》首任主编、建筑评论家曾昭奋教授的致敬等,给与会者带来极大启示。洪铁城先生对 2009-2019 十年全国建筑设计大奖赛的100 个获奖作品作了评点,他并认为: 2020 年后中国将面临许多发达国家的历程,会无可阻挡、无可减缓地进入老龄化社会,希望建筑师们早作准备,认真研究相关问题;同济大学支文军教授介绍了中国五代建筑师的分代及其代际群体特征的研究成果;萧百兴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台湾当代建筑师跨界参与地方创生的一些思考。期间,著名散文家韩小蕙、作家刘元举等即兴发言,代表文学界表达了对建筑的一些思考及期望,并寄语年轻一代的建筑师,要怀有远大理想,树立比肩前人、赶超前辈的目标。
第三届研讨会全国征文活动的“论文评选”由布正伟、洪铁城、李敏泉、金磊、支文军、邵松、付海涛、崔勇、夏桂平等 9 位专家担任论文评委,从 58 篇应征论文中评选出了 11 篇《优秀论文》和 33篇《入选论文》。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苏金明院长主持 14日晚上的“获奖论文颁奖典礼”,为参会的部分优秀论文、入选论文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最后大家聆听了顾孟潮先生(中国建筑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的“书面发言”,他提出并强调的“科学的建筑评论”理念以及对“第三届研讨会”的四点期望和目标,在一片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将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推向了高潮。
15 日上午的会议议程为学术交流论坛。由支文军(《时代建筑》主编)、邹卫华(海南华磊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建筑师)主持。北京建筑大学刘临安教授、清华大学张雷教授、同济大学李凌燕副教授,以及姚继韵、邱育章、陈向前、邱连峰、李向北、吴宇江、王珏、邵松、韩森、张磊、朱南羽等 10 余位从事建筑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老、中、青专家学者,就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精到的评析和分享。其中,刘临安教授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场景叙事;李凌燕副教授的媒介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建筑批评;吴宇江编审对莫伯治院士的评介;姚继韵总建筑师对房产设计师的评述等演讲均在大会引起了较大反响。下午的“优秀论文作者座谈会”上,多位论文获奖作者交流了论文撰写和参会的心得体会;海南省土木建筑学会 2019 年学术年会的两个分会场(结构减隔震分会场,建筑、BIM、装配式分会场)的 20余位嘉宾,就年会主题分别进行了专题演讲。
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评论事业也有长足进步。20世纪80年代,《建筑学报》复刊、《建筑师》《世界建筑》《新建筑》《时代建筑》等约16种建筑期刊集中创办,并大量登载建筑评论类文章,为解放建筑思想、繁荣建筑创作、讨论建筑核心话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几代建筑评论人、学者和媒体人为建筑评论也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如罗小未首次对建筑批评展开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学理化讨论;杨永生、曾昭奋、顾孟潮、王明贤等学者型媒体人通过媒体平台拓展了建筑评论领域;马国馨、布正伟、崔恺等建筑师也积极参与和关心建筑评论。可以说郑时龄的《建筑批评学》作为中国第一本建筑批评学术著作在2001年出版,奠定了建筑批评学的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2015年国际建筑评论家委员会(CICA)研讨会在上海的召开及随后在《时代建筑》的专刊报道,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建筑评论界与国际建筑评论家、理论家和史学家的关系。特别要说明的是,2017年12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在同济大学成立,郑时龄院士担任理事长,标志着中国建筑评论领域的第一个半官方性质的学术组织的诞生。
但客观来讲,中国的建筑评论与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并不相称,或者说还远远落后于建筑发展现实。对于建筑评论如何在当今社会建筑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方面,还有很多路要走。没有高质量的建筑评论,好坏优劣便没有公论,建筑业的良性发展也就缺少了助推剂;因为建筑评论薄弱,中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没有相应的地位。因此,很多有识之士呼呼中国需要新时代的建筑评论,一方面讲好中国自己的建筑故事,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建立中国的建筑评论和话语体系。中国建筑评论任重道远。
首届建筑评论研讨会由洪铁城先生创立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也是中国建筑评论的萌芽阶段的1987 年,在“建筑之乡”浙江东阳召开,这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建筑事件。第二届建筑评论研讨会于 1991 年在四川德阳举行。时隔 28 年,“建筑评论研讨会”这一非官方的全国性民间学术活动形式(品牌)被重新激活。第三届恰逢我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和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从而影响深远。主题拓展已经从建筑本体的评论走向了大建筑 — 城乡建设系统及人居环境的整体综合评论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这不仅为建筑创作提供了高起点的交流和促进平台,也为我国的城乡建设发展和建筑设计创新,培育民间学术力量,拓展社会公众参与度等层面提供了强大助力,这也与业内“建筑走向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
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在时间层面上具有重启激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在代际传承上高度衔接了老、中、青研究群体;在主题层面上极力倡导对“大建筑”三大板块(建筑、规划、景观及风景园林)、“城乡建设系统”和“人居环境”的评论(批评)及建筑评论理论体系建构的研究;在评论内容上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了建筑本体、建筑师及群体、建筑评论理论体系、科学的建筑评论理念、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城市主义、文化遗产等领域的探讨;在参与程度上,达到了空间上的一定广度,不仅有香港、台湾的学者参会并演讲,还有来自美国的院士、西班牙国际著名设计机构(波菲设计事务所)的建筑师等与会演讲。《南方建筑》、国家住建部建筑杂志社、《建筑评论》、《时代建筑》、《新建筑》、《规划师》、《中华民居》、《中国名城》、《UED》、《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建筑时报》等支持媒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亦是举办本届会议的重要支撑。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的上述特点,必将为我国今后建筑评论事业的发展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本文由《时代建筑》编辑部根据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研讨会组委会提供的新闻稿整合而成)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