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全国建筑评论的春天
---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会侧记
华中建筑记者于烟
四年以前(1987年), 在浙江东阳召开的首届全国建筑评论会吹响了我国建筑评论向广度深度进军的号角。由建筑部建设杂志社、《世界建筑》杂志社、《时代建筑》编辑部、《华中建筑》编辑部、《南方建筑》编辑部、四川省建筑师学会、德阳市建委共同发起并由德阳市建委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会, 经过几年来的辛勤筹备, 终于在新兴工业城市德阳市“ 月亮女神” 伫望着的族湖之滨胜利召开。川西平原的五月, 天净云稀, 倾洒在会堂玻璃窗的晨曦给人们送来了熏人的暑意。来自各地的代表们, 虽然有的相逢恨晚, 彼此却有说不完的家家话, 谐和亲切的气氛像二月的春风吹遍了这湖滨的绿茵庭院。在市委招待所一座简陋的平房的会议室内, 悬挂着“ 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会” 的鲜红横幅,会堂是朴素的, 肃穆中却显得愉快轻松,来宾和代表们在一一地对名入座。
时间是1991年5月20 日上午九点,在建设部建设杂志社李根华社长主持下,揭开了这次会议的序幕。李根华同志首先代表全体与会人员对德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对本次会议的关怀和支持表示感谢; 对德阳市建委对这次会议的出色的筹备和组织工作表示赞赏和谢意。接着宣读了建设部叶如棠副部长对会议的题词; 宣读了昊良铺、徐尚志、罗小未先生… … 等来自全国各地学者、专家的贺电、贺词。李根华同志简单地回顾了我国建筑评论事业走过的历程。“ 东阳” 是号角, 而“ 德阳” 就该大大地迈步了。事业是艰辛的,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 但是我们毕竟会迎来中国建筑评论的春天。
风度翩翩的德阳市委书记李永寿同志致词。他向代表们全面地介绍了德阳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和近年来工农业、建筑业发展的灿烂图景。自从“ 三兴堆文化” 发现以后, 便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联系的历史大大推前了, “ 三兴堆” 比之于后来的殷墟不但略无逊色, 而且远有没有解开的文化之谜。李书记毫无愧色地宣称: 自改革开放的十年来,德阳的农房改造已经进入到第五代( 草房— 瓦房— 楼房— 洋房— 庭院式洋房) 。李书记对葬身于德阳的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风雏先生— 庞统广阔的政治胸怀及牺牲小我成全大局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他是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的代表。所有的人包括我们广大的建筑师都应当具有这种胸怀和抱负, 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地乘胜前进。
李书记的话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接着郭务文市长助理向到会代表表示了亲切的问候。她希望代表们对德阳市的建筑多加评论, 留下宝贵的建议和批评。来自东阳的代表宣克明同志向会议宣读了首届全国建筑评论会的《传递书》。上午的会议就紧接着进行论文交流。来自中州的代表, 被称为中州“ 新古典主义建筑” 创始者之一的王铎同志首先发言。他从多年来从事设计实践亲身体会论述了“ 中原建筑文化的再创造” 间题。虽然讲的不慢,20 分钟却不够用。他讲完后, 不少代表纷纷发问。56 岁的王总, 似乎临到了一次紧张的学位论文答辩— 这恰恰是这次会议的重要特色。问; “ 河图” ? 问: “洛书”? 问: 中原的建筑文化究竟怎样“ 再创造” ? 久经沙场的老将王铎定了定神, 从容地一一作了回答。
接着发言的是新兵— 来自西安的代表28 岁的青年建筑师高力峰同志, 他说的主题是《评论的引导性》, 却更多地谈到了建筑师应当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格调, 不要做时装模特儿, 对于他的“老气横秋”,会场内的六十个脸色都感到有点愕然。其实, 他的中心意思是: 不要随风变, 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他举出: 像贝幸铭的作品, 人家一眼就看得出来。提间在此起彼落, 小高虽然偶尔要搜索枯肠, 但并没有使提问者失望。20 日下午, 身为规划处长的德阳代表马国祥同志和来自汉阳的具有丰富的小城镇建设经验的叶自国同志都从切身的规划、设计实践的经历和感受, 用大量事实对当前小城镇规划、设计领域中的“ 时弊”作了详尽的剖析, 指出: 不适当的行政干预是正确实施规划、设计的一大障碍, 这个问题应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小城镇建设量大面广,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他们的论文立即受到了宣传方针政策的部机关。他们的发言引起建设杂志社社长李根华同志的注意。准备将这两篇论文立即发刊于《建筑》。
来自江苏的代表韩森同志第一个触及到了会议的主题之一— 建筑评论本体论。当他用中国古典哲学语言描述对创作和评论中出现的“ 阴阳” 对立面前“ 盛” 后“ 衰” 时, 不由得引起了某些代表的疑惑,韩工略加思索后作了简切的回答: 那不就是生态不平衡吗? 提问者只能默然。来自重庆的代表, 长期从事建筑教学的夏义民同志在发言中强调: 我们的评论应走向社会。
来自香港的代表张翅同志本是黄岗人, 看不出有多少“ 港” 味, 他是在百忙中赴会的, 明天就要离开。他的话不多, 却十分削切。他认为评论要真切实在, 这是十分中肯的。由于武汉代表的“ 转让” , 会议用了两段时间40 分钟来宣读东北代表( 未到会) 曹庆涵同志的长篇论文《现代建筑长青》。庆涵同志在文中深入论述了“ 现代建筑” 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及其旺盛的生命力。而对“ 后现代” 、… … 等颇持批判态度。他论证了被人们称为“ 后现代宗师的大师们其实都是现代建筑的巨孽。他不承认现代建筑是什么“ 派” 或者“ 主义” 。呼吁中国的建筑师应当深深懂得自己的国情, 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话虽比较激动, 却不是没有道理。当然也有的代表对他的某些观点不都赞同。
正在大家聚精费神地讨论时, 会场~ 角的大黑板上不时发出了粉笔的书写声。原来是张学栋同志,这次会议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29岁的青年建筑师, 他在悄悄地绘制他所创立的有关建筑评论本体论的“ 一元二维三体” 模型。“ 模型” 忽地升向了高高的墙面, 学栋同志作了简要的设释后, 代表们都感到有点新奇, 却还是似解非解。
2 0 日晚上, 来自上海的代表邢同和、沈福煦同志分别作了《论八十年代上海室内装饰》和《中国传统观念形态与建筑》的专题报告。前者通过大量实录展现了八十年代上海的许多新建筑在室内装饰设计方面的创新, 真是纷花灿烂, 目不暇接。它们显示出了新一代中国建筑师的才华和志气。希望我们的理论家们去多发现眼皮底下的国色天香, 多深入研究,多总结提高, 何必眼里只有文丘里、约翰逊、波特曼呢?后者对中国传统观念形态在建筑创作中的渗透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 提出了“ 比德、畅神” , “ 缘情、言志”。 在儒道以至中、外在创作思想和手法上的分野。今晚的专题可谓古今辉映, 妙趣无穷。会议的第二天, 5 月21 日, 上午继续大会发言交流。
来自北京的代表袁镇同志对吴良铺教授主持下的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住宅的改造, 从社会、文化、经济、民俗、环境、教育、科技、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充分说明: 如果建筑师不了解社会, 不了解住户, 不了解昨日和今日, 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技术素养, 那么你就坐在象牙塔内去孤芳自赏吧!
来自海南的代表杨毅同志正好说明了袁镇同志还没有说完的问题。杨毅同志从其在特区经营房地产业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削切陈词, 淋漓透彻。他毫无讳言地承认, 市场竞争包括设计竞争就是“ 残酷” 的。他对于建筑师们老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 不理解自已的作品不表同情。他诚心诚意地奉劝埋怨社会埋怨别人的人最好的解脱是先去理解社会, 理解别人,理解用户的功能需求、文化需求、心理、生理需求、审美需求、民俗需求、… … 等一切的需求,在所有的需求中去进行评判、综合、平衡、完善。当然还有原则,那就是我们的国情, 我们的方针政策。千万不要一厢情愿, 那择, 你是不能中标的。建筑师们老以为自己坐在被告席上, 我们当“ 老板” 、当经理或者说我们当定标的人就成天坐在被告席上, 而审判者就是我们的用户。杨毅同志的话使不少的代表似乎感到如梦初醒, 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21 日下午进入自由讨论, 每人限定的发言时间是八分钟, 气氛十分活跃。迟到的来自西安的代表杨筱平同志破例超时宣读了他的长篇论文。这次, 建设报、国家科技报也有代表到会。报纸的信息量大, 文章短平快, 读者多, 声势大, 最能立竿见影。对于他们的参会, 大家感到兴奋。科技日报社会、科学版的主编王化君同志从文化角度阐述了许多与评论有关的问题, 传递了不少信息,使代表们耳目一新。
武汉代表利用几分钟的时间着重强调了建筑评论本身的立论问题, 认为诸如建筑评论的实质、范畴、对象、方法、目的、一等基本概念要搞清楚,要汇成系列, 建立构架。建议在第三届会议上务必要端出若干“ 案例” 进行评论。评出方向,评出理论, 评出技巧, 评出水平高低。建议建筑报刊开辟“ 建筑评论” 专栏, 有意向地征文, 使建筑评论能广泛深入地开展。21 日晚上, 来自北京的代表栗德祥同志领着代表们在幻灯幕上作了一次悠游的“ 巴黎漫步” , 他把人们领向多点多方位的立点视野, 从地面到高空, 从陆地到水面, 从古典到现代, 从“ 本体” 到“ 卫星” ,从室外到室内, 比你身在巴黎更丰富多了, 给建筑创作和评论都带来了难得的启发。夜已深了, 可代表们略无倦意, 从“ 巴黎” 回到了江苏, 欣赏韩森同志富有激情和多种技法的水彩写生及创作。
再“ 步入” 蜀中的夕佳山仙境, 领略那如诗如画的四川民居。来自广东的代表郭怡昌同志接着谈了他几十年来走过的一条传统与创新的创作道路。记者无意中发现在会议的“ 幕后” 原来藏着一支庞大的精锐队伍。统计一下会务组的人员, 在一楼的会务组房间内,编辑、出版、印制手段在不断运转。临时组成的以马国祥同志为首、张学栋同志为高参的《快报》编辑组多达10 人。叶昌元、李文军、曾坚、莫争春一大帮新秀, 不断出动, 采编、出版、印制, 常是通霄达旦, 及时对会议情况作出“ 立体反映” 。真是“ 共向新途说未来”( 沈福煦诗) ; “ 笑声朗朗情依依”( 卢绍曾诗)。22 日清晨, 代表们启程离德阳赴都江堰、青城山参观。“ 都江堰” 是中国先秦时代水利工程中的一颗名珠。偌大的“ 深淘滩, 低作堰” 六字, 闪闪发光, 中心意义是“ 引导” 。
正是由于正确的“ 引导” , 眠江这条咆哮的巨龙, 几千年来才不断地给人类造福。其实建筑评论对于创作不就是一种正确的引导吗? 它引导中国的建筑创作走向花开并茂, 春色满园。惊涛滚滚,铁索桥寒, 当代表们一旦跨上了激烈摇荡的吊桥后,前进一步己是困难, 退后更是受着人流的阻挡。虽然身难自主, 但攀度的代表都能“ 化险为夷” 返回了此岸。当心神甫定, 回眸凝望那玉立多姿的二王庙时,那种心花怒放的神态就别提啦。离开了都江堰, 向青城山进发。“ 青城天下幽” , 著名的“ 第五洞天” , 道教圣地。
一派郁郁葱葱, 略无尘染。经过艰难的攀登, 全部进了“ 天师洞” 。
细心而又带育职业心理的代表们在不断品味“ 洞体’ 萝建筑的群落。细腻的装饰, 比起“ 隆兴” 、“ 华严” 、“ 摩尼” 和庞大的故宫来, 又别是一般滋味。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排有力度动势的狮、象柱墩; 那秀丽灵巧的雕花福扇; 那错落的甫道迭檐, · · · · · ·一一都具匠心, 给代表们无限的回味。中国的建筑文化难道不是深厚极了?回到德阳时已是日隐西山。但一顿德阳“ 药膳” 又把代表们的精神提了起来。虽是午夜以后, 各报刊的人员还在商议怎么建立一个小型的协作联谊会, 以推进今后的建筑舆论工作。
5 月2 3 日, 会议的最后一天, 是尾声吗? 不, 是高潮, 真正的高潮。上午, 代表们去落凤坡瞻仰了庞统的墓、祠。这是一组以石作为主体的建筑, 据刘期文先生介绍, 这落风坡有一个极大的妙处是从远处望此四望皆方, 像“ 一颗印” 。若天高气爽之日,虽在成都亦能遥见。回到德阳市内, 人们流连在“ 德阳石刻” 的艺术墙下。这一道墙实际上是一条城市干道的挡土墙。把路肩的坡坎去了, 便构成了一座艺术长廊, 在运筹学上是极大的成功, 堪称海内无二。这个长廊长达一公里多, 集古今雕刻、绘画、书法、建筑艺术于一炉,汇古今神话、传奇于一线, 还赢得了3 0 0 0 多平方米的陈列空间。年轻的建筑师兼书法家, 西安的杨筱平同志雅兴大发, 即席挥毫, 在洁白的宣纸上留下了他那浑厚沉雄的格调。
下午, 德阳市建委主任唐元超同志首先对德阳市的建设情况再作了简要的介绍, 会议开始了对德阳市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广泛评论。邢同和、沈福煦等同志首先作了重点发言, 肯定了德阳规划在总体上的成功, 但也有不足之外。并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他代表亦纷纷发言, 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看法, 看来, 评论已进入到“多元化” 。眼观“ 世界” 的曾昭奋同志认为, 现在在艺术长廊中所看到的艺术水平如何? 艺术长廊的精髓在于艺术, 而这些艺术能不能反映和代表一个时代, 水平是不是很高, 都不是在一夜之间就可形成。应当让历史来积累沉淀凝结, 我看还是慢慢来。许多代表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而对于德阳市领导建设事业中的远见和魄力, 代表们则无不表示赞赏。
这次会议中, 记者发现了有一点是美中不足的,“ 生态( 有点过分地) 不平衡” 。42 名代表中, 只看到__两支显眼的“ 凤毛” — 女代表。一老一少。相依为命。但她们不以人少势孤力单而示弱。正是在此时此刻的会议室中,她们慷慨陈词, 口若悬河, 逻辑分明,却又清声悦耳。大家凝神静听, 一变而为“ 莺啼” 之外, 就鸦鹊无声了。25 岁的女代表杨小波根据她的调查,衷心奉劝建筑师要少犯“ 单相思” 病, 许多用户更多地是注重现实生活, 他们还没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他们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不那么动心, 而宁可请赵公元帅登堂。他们要生活方便、工作方便、交通方便, 还来不及有那么多的思古之幽情。她不好再说,在座的诸位, 您们自己呢?来自广东的女代表蒋缨同志, 一位两鬓已霜的高级建筑师, 她以自己多年的工作煎熬述说了建筑师的处境。近年来设计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我国庞大的建筑师队伍都在疲于奔命。她举出只在珠海的一项并不大得显眼的项目中, 就有38 家甲级设计院集中了自己最优秀的兵力在全力冲刺, 中标只有一个.剩下的37 家只能望洋兴叹, 她当时作为评委之一, 也未尝不感到心寒。我们设计队伍的精英, 怎么可以这样去作漫无边际的无谓的追逐!
四川省建委副主任郭兴邦同志是一位富有管理经验的中年领导人员, 他从管理的角度不斯展开, 但与建筑评的主题是极为切合的。当他回顾对德阳建设中的某些问题时, 发现自己过去重申的一些看法与今天专家们所见是如此契合, 对此, 他感到欣慰。可见领导与专家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兴邦同志对目前一些青年建筑师的思想状况亦作了深入的剖析。时间已到六点, 代表们意犹未尽。、
最后, 四川省建筑学会秘书长庄裕光同志致闭幕词。他肯定了这次会议对我国建筑创作和评论工作的推动作用。宣告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会的接力棒将传向海南。会议在一片雷动的热烈掌声中圆满闭幕。
( 1 9 9 1 年5 月2 4 日于德阳)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