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未知道”学术茶会
南开大学设计学研究生“未知道”茶会第二期学术活动在天津C92文创园6号大艺工场成功举行。本次茶会邀请高级建筑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县级行政管理研究会会长张学栋先生作主题报告,报告题目为“图像思维与传统民居活化路径及边界研究”。
张学栋先生因研究并提出“图·像思维理论(易·像学说)”, 2008年荣获国际设计与流程学会(SDPS)院士、2012年荣获国际跨领域高级研究院(THEATLAS)首批院士称号。参与本次茶会的张学栋一行四人,还包括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县级行政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杰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敖士恒以及CCTV发现中国制片人、编导杨国超。
报告内容简介
张学栋先生为与会师生耐心讲解图像思维理论
演讲以晋中民居(董宅)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图·像思维理论的源起、内含及意义,并且从宏观的视角探讨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问题。张先生认为“图像思维”即是“见图生像,见像生情”,乃是对“根”的记忆以及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所谓图·像思维理论是张学栋先生顺合自己心灵涌动的思维流,全面观照和整体感悟中国文化中的某些特殊概念,如心、形、象、像、势、场、道、灵、态等,把这些特殊的思维原素化成的108帧自由洒脱的中国墨宝图文符号。
张学栋先生以图·像思维理论分析董宅
张先生认为图·像思维理论的创作想法是:“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探索是人类共有的特性,用图像进行思维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与自身的必然选择。图•像可使过去、现在、将来融合,可将心灵与历史、文化贯通,把宇宙与心聚合在同一个时空下,从而实现对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的整体感悟”。
这种以东方特色的图文墨宝为思维原素,将自己对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感悟和心灵意象,用东方和西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传达出来,是作者对人性的理想与自身思维空间的一种有效拓展;同时,这108幅墨图与四字中文格发生互动的传播形态,实际上是作者形象化地截取了思维流的运动片断,这就触及到思维学中“思维形式”这个理论问题。
董宅现状场景
敖士恒博士发言
关于文化究竟如何传承、文物如何保护的问题,敖博士认为传统建筑和遗存是历史文化和脉络的忠实记录者,通过物质实体的保护可以起到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保护不光是传承,也是一种创作,既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艺术的思维。
刘杰秘书长发言
针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刘杰秘书长以国家对农村的扶贫政策为基本方法,提出了民居改造的“四个四”原则,第一个“四”是“四个宏观背景”,即精准扶贫、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和乡村振兴;第二个“四”是“四个关系”,即皮与毛、人与物、本体与他者以及城与乡;第三个“四”是“四个境界”,刘秘书长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中的名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四个“四”是“四个功能”,即传统的民居是化石,接地气,传薪火,塑家园。
杨国超编导发言
杨国超编导认为传统民居是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董宅的保护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必将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讨论与交流
2017级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姜丽娟认为:初心乃是人性的单纯,张学栋先生所言原始的初心是在董宅营造的自然风景之间,通过物质载体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而古建筑的保护又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最终达到与自然宇宙的共生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2016级设计学硕士研究生李曼认为:作为一名设计师,好的设计创意的产生,来源于设计者的人格修养,而修养至少包涵着三个层次:其一, 物的层次,即对对象体量、尺度、形态把握的能力,这是对设计者“功底”的基本要求;其二, 事的层次,即对隐藏在设计作品背后,社会、经济、伦理、美学等因素的把握;其三,理的层次,即设计者的心量和境界,境界的不同反映在设计作品上的意涵和风貌必然不同。
2016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李晓梦认为:图·像思维是东方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脑中出现的图像作为被唤醒的情景化载体,这种无形文化的关系需要通过怎样的设计手段来进行呈现,如何在现代环境中革新这种转化的关系是一个新的思考点。
2016级设计学硕士研究生赵玉娥认为:以图像来作为媒介,宇宙中的任何物象都可以以某种维度上的形象而存在,抽略掉微观和宏观的系统,物像的形式或对物像形式的图像式思考就能反映出其存在的意蕴,这不是一种肤浅的观察,而是心灵对物-我-人之间关系的洞悉。
2017级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王豆认为:董宅虽小,但创意无限,张先生对董宅的种种构想对设计师极具启发性。而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精神,实际上来源于对家的眷恋,优秀的环境设计不仅要具有优美的形式感,更应引起使用者的“文化乡愁”,而这也是我们后学不断追求的目标!
2017级设计学硕士研究生武艺昊认为:张先生以一名建筑师的触觉,听到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不谐和之音,看到了世人重物而轻形,重理而轻像,重能而轻势,重机械累积而轻精练积淀。他主张的“图像同构,形象共生”的认识方式,为我们思考民居改造与民居传承带来了新的视角。
2017级设计学硕士研究生胡梦泽认为:作为民间生活样态的传统民居,尤其是个人的居所,只修不卖,只护不拆,不但可以以物质的形式留住记忆,而且可以通过自发性的保护传承家风,让后人传承其精神。同时对于研究者来说,还可以透过庭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领悟到蕴含在民居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感受时代变迁留下的印记。
学术点评
薛义教授认为,茶会主题广大而深厚,张学栋先生三十余年创想的图·像思维理论不仅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更是对人性与自然终极问题的关怀与感悟。张先生通过董宅的保护与泛文化生态研究的扩展,为学术研究、特别是形态应用学研究内含与形式的深度关联,及其文脉历史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多元的启发,董宅虽小,但承载着人文与地域信息、家族信息以及深刻的个人体验,情感事件记忆价值尤为深厚,因而董宅已不是一所单纯的物质空间,从而在张先生的感召下会聚集全国各个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探寻发现物质背后,存在于天地间的人性与自然的灵性魅力和生命价值,这一点,对当下中国回归传统经典文化、城市双修建设发展意义和示范性尤为有特殊价值!
反观几十年传统经典村镇、街区老宅的消失及破坏性的维护修复、以及大量无神也无形的假古董的复建,缺失的正是这种血脉传承的人文情怀,敬畏天地一体的家国情怀……
十九大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将进入“新时代”,设计不仅要对城市形态、建筑相貌、空间场域进行理性的利用规划,更应体现其所承载的人文历史信息和人本情怀的美好理想,以及品格精神。传统民居、家,虽是最小的社会结构、空间场所,但包含着人类、民间生态美好理想的所有信息,是国家精神的基础,推进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应用思维及路径的深化实效性,是每一位设计师关注的重要课题。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