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周易常识6:安阳的周易研究

2014-12-05 07:12:40

730e0cf3d7ca7bcb167fd10fbd096b63f624a88d

安阳是《周易》的发源地,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易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安阳易学研究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能人辈出,出现了一些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易学名家和易学著作。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卜商(子夏)曾于汤阴的西河与魏文侯讨论易学,鬼谷子曾在这里演练兵法。西汉时期,易学研究出现了极盛时期。据《滑县志》载,“京氏”易学的开创者京房就出生这里。

京房(前77~前37),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为京氏。学易于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元帝初元四年,以教廉为郎,后立为博士。屡次上疏,以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因劾秦中书令石显等专权,出为魏郡太守,治郡有政绩。不久,石显诬陷京房与张博通谋,诽谤朝政,归恶皇上,斩于街市。京房是西汉著名的易学家,他把《周易》看作是占算吉凶的典籍,从而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候之术而闻名。在占算体例的解释中,进一步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的阴阳五行说,对易学的发展影响较大。京房易学的主要成就是:(1)八宫卦说,包括世应说和飞伏说。即将八经卦的重卦称为八宫,按乾、震、坎、艮、坤、巽、离、兑顺序排列,把六十四卦分别纳入八宫。(2)纳甲说。用八宫卦配以十天干,各爻分别配以十二地支,甲为十天干之首,故称之为“纳甲”;配以十二地支,亦称之为“纳支”。(3)五行说。以五行学说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吉凶。此说包括五星配卦说,五行爻位说,五行生克说,八卦休王说等。以五行说解《周易》,始于京房。(4)卦气说。有与孟喜卦气说相同的地方,比如以坎卦主冬至,离卦主夏至,每卦六爻各配6个月份,表示气候的变化。也有与孟喜卦气说不同的地方,比如将坎离震巽四正卦纳入一年的日数之中。孟喜以六十卦、三百六十爻配一年之日数,而京房则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一年之日数。跟孟喜之卦气说相比,他于四正卦以外,又增加了巽艮两卦,主管二十四节气。卦气说以讲灾异、灾变为其特征之一。(5)阴阳二气说。以阴阳二气的变易,解释卦爻象的变易,以此说明“易”就是阴阳二气的升降变易而永无休止。京氏易学,不仅讲占法,而且通过对占法的解释,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用来解释自然和社会,形成汉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作有《京氏易传》三卷,其他皆已失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京氏章句》,黄奭《汉学堂丛书》、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等书中也有辑录。

三国后期,曹操都邺,邺下文人中多有研易人士。

唐宋时期,研究《周易》者,既有本籍人士,也有客籍人士。本籍人士中以崔良佐和邵雍为代表。

崔良佐,唐代滑州灵昌人。历任卫州汲县尉、虢州湖城主簿之职。后因母丧,遂不仕,隐居共北白鹿山。著有《尚书演范》、《周易忘象》等书,撰写《浑天》等数十篇文章。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谥康节。北宋著名易学家。河北范阳人,幼随父迁河南,始居衡漳(今林县邵康庄),后迁共城(今河南辉县)百源,故后人称之为百源先生。屡被推荐为官,均坚辞不受,终身以研究《周易》为业。后居洛阳,与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共城令李之才曾授以“物理性命之学”,即《周易》象数之学。经过他刻苦探索,多有独到之处,在易学象数派中自为一家,以先天象数之学闻名于世,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学术思想与王弼以来的义理思想相悖,他把陈抟等道教的思想与易理相结合,为理学的命题作论证,使易学成为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易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又认为太极是不动的,太极显发而有变化的功能,于是生出数、象和器。提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按照“先天象数”的图式展开的,把先天象数归之于心。当时,邵雍的数学派同张载的气学派、程颐的理学派成三足鼎立之势。象数易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由此推衍出一套图式,进一步发展了李之才的卦变说,认为乾坤坎离为四正卦的图式乃伏羲所画,称作先天图,其学为先天学。而汉易中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的图式,乃文王之易,是伏羲易的推演,称为后天学。邵雍对此两种图式均有解说,但推崇并着重研究先天之学。他提出先天学有卦无文,却尽备天地万物之理。八卦和六十四卦次序图,是说明八卦的起源和六十四卦形成次序的。以加一部法或称一分为二法,解释六十四卦卦数和卦象的形成,把奇偶二数的演变置于第一位,有此数学法则,方有六十四卦。这种解释乃汉唐易学所未见,排斥了无生有说及汉唐易中取象说,创立了以数学观点解易的新学派。并称天地万物都是按八卦生成的次序演变出来的。其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图,是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所处的方位。其中方圆合一图是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的间架或模式,用来表示天地万物均处于此模式中。其皇极经世图,将卦气说加以推衍,制成宇宙历史年表,用来推算人类和宇宙历史的进程,为其一大创造。邵雍将卦气说中阴阳消长法则加以推广,用来解释人类和宇宙变化的规律,并依据阴阳消长规律得出“天地终始”说。认为人类社会已盛极而衰,将历史分为“皇、帝、王、霸”四个时期,提出一代不如一代的历史退化论。其学说经后世人发展为算命学,社会上卜卦算命先生,均以邵雍为祖师,标榜其为康节神数,在民间颇有影响。著作有《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等。

元明清时期,安阳易学研究有了较大发展。这时期研习《周易》人数增多。其中有崔铣、许三礼、韩鸣岐、刘廷士、暴骥远等。

崔铣(1478年~1541年),字子钟,一字仲凫,号后渠、少石、洹野,世称后渠先生。河南安阳人,弘治进士,明代著名学者。在易学研究方面以程氏易学为宗,兼采王弼、吴澄之说,与朱熹《周易本义》颇有不同,他舍象数而阐义理,认为陈抟所传图象皆衍术数,与《易》无关,诸卦变之说亦支离无取。他的理论笃实近理,反对阳明心理和禅学。著有《读易余言》,晚年著《周易大象说》,多精微自得之旨,为时人所推崇。

许三礼,字典三,号酉山,清初安阳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浙江海宁县知县。第二年利用旧庙办起了“正学书院”,后又创办“海昌讲院”,亲自授课,并邀请了一些知名学者讲课。康熙十五年(1676年),邀请著名学者黄宗羲赴海宁讲学。黄氏主持海宁讲学达5年之久。许三礼与黄宗羲交往甚密,崇尚程朱理学,对易经的理论研究较深,1681年著《易贯》。

韩鸣岐,滑县城东北魏庄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举人,历任济阳、荥阳教谕。著有《卦爻便省管窥录》、《地理一隅》、《等韵指掌》等书。曾任知县,后借故辞职,以教育学生为业。

刘廷士,字元直,安阳城西25公里冈西村人。家赤贫,天性奇特,苦读不倦。精易学,著有《中天易经》、《大六壬银河卓》等书。他根据《易传》的思想,以三十八图来表示天地自然之易。其中河洛之易4图,伏羲之易6图,神农之意5图,黄帝之易5图,周文王之易10图,孔子之易8图,他补绘中天5图(连山)、后天5图(归藏),表示失传的神农、黄帝《易》。筑藏书楼三楹。清道光辛卯,举孝廉,任卢氏教谕,为人清正,乡人称道。

暴骥远,字良甫,世居滑县城南暴庄。其祖菼(tǎn),字西庵,精易学。父大儒,字超亭,清朝道光三十年进士。他从小跟着祖父读书,16岁应试,取为庠生。他博览群书,贯通六经,尤精于《易经》。他认为后世注《易》多言玄妙卜筮,失去《易经》的本来意义,乃博采历代易学诸家之长,著《周易辑注发明》二册。

客籍人士中,以河北人杜瑛和崔述较有名。

杜瑛,元初信安(今河北霸县)人,后迁于偃师缑氏山中治易。杜门著书。主要著作有《皇极引用》、《皇极疑事》等。崔述,直隶大名人,字武承,号东壁。乾隆二十七年举人,曾任福建罗源和上杭等县知县。罢官后,寓居安阳,专心研易,著有《易卦图说》等。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连年灾荒,研究易学者寥寥无几。安阳人王金声,以邵雍的《皇极经世》思想为主,著《先天三皇大数演易》。李宗模著有《读易钥》和《图象浅说》等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周易》认识不清,常把《周易》和封建迷信、卜筮算卦等同起来,甚至视为禁区,很少有人深入研究。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周易》研究逐渐兴起。1984年全国第一次周易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促进了安阳周易研究的开展。1989年5月在安阳召开了《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第一届全国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学者和专家参加了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5篇。会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一书。同时出版了顾明著的《周易象数图说》。1990年10月,召开了《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海内外专家、学者128人出席了会议,收到学术论文78篇。会后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1990年8月,安阳周易研究会成立。《周易》研究在安阳逐渐开展起来。安阳周易研究一开始就抓住与自然科学结合的方向,拓展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安阳已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