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桃源书院与桃源先生

2014-11-12 11:11:49

桃源传说与桃源乡

中国最早的“桃花源”,出自东晋隐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个故事许多人耳熟能详,据说其所在地就是中国“三大桃源”传说之一的湖南常德桃源。

事隔百余年的南朝宋时,刘义庆写了《幽明录》,其中有一篇关于天台桃源遇仙的故事。故事说:东汉永平五年(62年),嵊县有刘晨、阮肇两人到天台山采药,迷路十余日,干粮吃完,望见山上有大桃树,就摘桃充饥,顿时精力充沛。后在溪边巧遇两位妙龄女子,女子一见面竟能叫出两人名字,遂随她俩回家,竟乐而忘返……半年后,刘、阮思归,两女子送至山口依依惜别,待回到村中竟无一人相识,房屋全都变样。原来山中留半年,世间已过七代了。

北宋神宗年间,任天台县令的郑至道,按书上记载,找到一岩洞,名曰“刘阮洞”。接着凿山开道,垒石立亭,沿溪培植桃树,开发了桃源景区。这就是位于天台县城西北13公里的天台桃源。

此后,古籍中出现了大量吟咏“桃源”之作。在唐宋词中,有诸多以“桃源”为背景的词牌名,如“武陵春”、“桃源忆故人”、“醉桃源”(阮郎归)、“宴桃源”(如梦令)等等。描写“桃源”的唐宋词作就达百余首。历代画“桃源”的书画、雕刻品数以千百计,其中最著名为明代文征明的《桃源问津图》长卷画。

大概是因为《桃花源记》实在太有名,或者说桃源美梦太诱人,时至今日各地“桃源”多多。如四川眉山、安徽黄山、温州平阳都有桃源乡,广东有鹤山桃源镇,浙江有桃源仙谷、桃源山庄、桃源洞、世上桃源、桃源居、水印桃源、桃源小洲、都市桃源等……

其实,宁波是继常德、天台后第三处真实留存至今的千年“桃源”。浙东武陵、桃源,在隋代开皇九年(589年)已见于史籍。唐太宗时为鄞西18乡之一,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鄞西有桃源溪,桃源溪流经桃源乡,桃源溪下游有个桃源村。在宋代初年鄞西首乡桃源乡,直至上世纪50年代仍称“鄞县武陵乡桃源区”。

1995年初春,我曾约了曹厚德、王重光、王介堂3人首探桃源。从西郊乘中巴到横街镇,航埠头就是桃源溪出口,旁有广德湖桥,又名隐仙桥、张家府桥。可知是宋代著名的桃源张府所在。

再沿溪西行约1公里就是林村,有一座称为浣花桥的宋代石板墩三孔古桥,桥畔有汪家祠堂、杜氏墙门。“天要落雨娘要嫁”的故事即发生在此;再沿溪往西可见双孔石拱廊桥万安桥,原挂有“桃源福地”额;不远处的三孔木梁廊桥就是武陵桥,俗称林村市桥、板桥。宋代诗人周睿写有“山自西来水过东,碧溪两岸一桥通,垂帘卖酒联成市,杨柳青青花自红”一诗。

桃源溪在桥西右弯后再左转,上游5里,即桃源深处武陵山、武陵溪。武陵山谷间有深潭、危崖、赤枫、翠竹。山谷中藏有园里、溪下两个有数十户人家的小村,村原名“栖下”,如今名为“栖霞”,处在“树密屯萝翠,溪声泉石苍,人家烟里住,鱼鸟霭里藏”的诗情画意之中。《桃源乡志》也同样记载东汉刘晨、阮肇于此迷路,遇仙女指点的桃花源深处即是此处。圣女山、棋盘石、栖风山、剑峡峰分列溪畔,这里是武陵九曲山溪之第二曲。再上行约3里,就到了武陵溪之源与大雷溪相接处,村名庄家溪。这是个数百户人家聚居的古村,村外有数十株参天银杏,村内古道上有一座长26米的庄家溪桥和一座古朴的“溪东亭”,残留在凉亭上的两副对联将人们带到悠远的时代:策马关山千里足,回头烟火万人家;闲闻古往今来事,莫谈东西南北人。

早在宋代,庄家溪就是大雷山下的一个重镇,百户农家中,汪氏家族的祖先从上虞迁此繁衍发迹,后又分迁至林村,汪氏家族中包括“神童”汪洙及汪氏“四大学士”,村民多数姓汪。而最受往昔文人墨客仰慕的,是由北宋时隐居在此的王氏创建的桃源书院。

桃源书院与桃源先生

浙东始有桃源乡,见于成书1224年的《宝庆四明志》:“桃源乡在县西,管里一村二。”即林村、黄古林村和石马里。范围包括今横街、高桥、集士港、古林、望春等区域。桃源溪发源于鄞州区大雷岗武陵山下,故上游叫武陵溪。旧《鄞县志》记载,“桃源溪,武陵之下流也”。大雷山之水经庄家溪、园里、溪下、林村后,流入广德湖,又注入城内的月湖。旧时以植桃成林名村的林村南通奉化,北抵余慈,宋代以来有万余人口,男耕女织、商贾云集、渔樵唱晚、百业兴旺。明代诗人杜复言赞道:“桃源鄞西首乡,林村域中巨镇,喜山川之毓秀,羡人物之钟灵。”桃源溪流经林村西边千年古堰泥峙堰后,分为两支,一支流向东北,名叫沙港河;主流继续流向东南,入中塘河与西塘河在望春桥汇合,穿城,入江奔海。明代鄞县诗人沈明臣(1518年—1596年)写道:“四明山中武陵水,桃花之源何出自,山翁指点来一观,秋泓照天湛如止。”

宁波桃源之中心林村,古称桃源乡,十里桃花源,名传千载。从2008年建成溪下水库后,庄家溪、溪下、园里三村淹在水下,桃源遗迹已不存,然而留下的文化遗迹依然“光辉千秋”。如在宁波,如今仍有好几个以“桃源”命名的地名,如江东的桃源路、江北桃源社区、奉化溪口的桃源路、宁海的桃源街道、鄞西横街桃源村等,然而与“桃源”二字的本质最为贴近的,应属今鄞西旧地名———桃源乡。最早汇集桃源人文地理的是南宋书家张即之编的《桃源志》,后来明清各代都累有再编续编。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千百年前的文士学子,在书院伴着琅琅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的讲经论道之所、成名或未曾成名文士们的向往之地。如宋代著名的中国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等,而在浙东,据《鄞县志》记载,两宋时期鄞县共有书院14家,最著名、最重要的是桃源书院。

桃源书院最早创始者是“庆历五先生”(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之一的王致(约1003年-1073年)。北宋皇祐年间,他举家隐居在武陵山桃源溪深处庄家溪,在山岙中安贫乐道,他隐居的堂屋“酌古堂”内挂一幅孔子像。不久山岙间书声琅琅,人才辈出。范仲淹任明州知府时,就曾推荐他任“明州教官”,但王致未就。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朝廷又请他出山做“秘书省校书郎”官,再坚决推辞。明州知府曾巩、县令王安石也曾踏着崎岖的山路前来造访过他。

约在熙宁六年(1073年),王致去世。王安石为其墓志道:“四明士大夫立言以垂后世者,自先生始。”人们便将他的名字列入了鄞县学宫(孔庙)的“乡贤祠”内,并尊称他为“鄞江先生”。王安石又有挽诗道:处士生涯水一瓢,行年七十尚萧条。老妻稻下收遗粟,稚子松间拾堕樵。虽有声名高后世,且无昙粥永今朝。穷魂散漫归何处?甬水东西不可招。

王致死后即由侄子王说继承“酌古堂”,继续讲学30余年,正式创办了“桃源书院”。

王说(1010—1085)字应求,号桃源,学者称之为“桃源先生”。熙宁九年(1076年),王说的孙子王勋考中进士后上书宋神宗赵顼,神宗皇帝大为感动。欣然赐额“桃源书院”,以示褒奖,桃源书院因此名声大噪,风头甚至盖过了当时官办的“县学”。事实上,它也是宋代浙东书院中规模最大、办学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王致、王说办学达45年。

王安石在庆历七年(1047年)来鄞县任县令时,宋仁宗诏告天下广建州、县两级孔庙制学,邀请慈溪的“石台先生”杜醇为鄞县县学的首任教师,并致书隐居庄家溪的王致,请他出山,书中说:“无事于职,而爱民之心乃至于此,可以为仁矣。”王说既辞进城为官,又辞进京为官,数诏不仕。宰相陈执中称他“可谓孤寒,如此高士难征可悯”。

不久,继“桃源书院”之后,在林村的资寿寺办起了“华源草堂”,在方广寺办起了“泗洲书院”,这对于地处山乡泽国的小村来说,一时三处书院在全国也可谓罕见。

桃源培养的高才名宦

桃源书院,为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甬上乃至浙东一带学子最著名的修学之地,在隐藏在桃源深处的庄家溪未挂“桃源书院”之前,从1042到1076年,约是34年的时间,刚好是王致办学及出成果的时间。因此,王致办在桃源深处的书院,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乡学”之一了。

据《桃源乡志》记载,王致在桃源受业门人有周师厚(朝散郎)、汪洙(内端明殿大学士)、袁毂(丞相袁韶的上祖)、张邵(内阁学士待制)、史简(丞相史浩的上祖)等百余人。其中有名的如丰稷、袁毂、舒亶等。这个桃源山岙的“乡学”,培养的人才可谓是成绩斐然: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周造中进士,庆历六年(1046年)王该(王致侄子)、周处厚(周造儿子)中进士,皇祐五年(1053年)周师厚(周造儿子)中进士;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说(王致侄子)中进士等。

为了更好地将“桃源书院”乡学进行下去,王致侄子王说的授学成就也是不凡的: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周铢(周师厚儿子)中进士,崇宁五年(1106年)汪思齐(汪洙儿子)中进士,大观三年(1109年)王珩(王说儿子,官拜少卿)中进士,政和二年(1112年)汪思温(汪洙儿子)、林保、林霪中进士,政和八年(1118)王勋(王说孙子)中进士……他们有的后来还进了县学、州学、国学深造,但桃源书院仍然使得浙东众多氏族子弟受惠不浅。王说死后,葬于鄞西青龙山。时汪洙、汪思温、汪思齐、张邵、王珩等人早已成为要职显臣,故朝廷特赠王说以“银青荣禄大夫”爵。

王说去世之后,桃源书院继续成为鄞地学子向往的学府。因而自北宋晚期至南宋,直至明代,林村相继出了“桃源四世家”的盛事。即臧、史、张、陈望族。臧氏从臧格以太常博士、东宫讲学等职,封爵为“中散大夫”立宗,在南宋时期就出16位进士,臧氏府第被后人誉为“臧氏理学世家”;陈氏从陈居仁(《宋史》著臣)、陈卓的“世纶堂”起(理宗御书),以佥书枢密院事(副相)谥“清敏”立祠,因副相亦称“三官”,陈氏府第就被乡人称为“陈氏三官世家”;史氏从史浩以右丞相位封“越王”、太师,后又有子、侄两人相继位于丞相,史浩幼时以祖父史诏为塾师,稍长,闻桃源学名,后在桃源建“史府”,便于在此受学,其林村史府被时人称为“三史丞相世家”;张氏从张孝伯的参知政事位,进封为“太师”、“卫国公”等,被乡人尊称为“张氏师相世家”,其中著名的有甬上第一状元张孝祥、大书法家张即之等。这四家除陈氏安家于桃源,都为客居。史氏后来迁家于县城宝奎里,建在桃源的故居后成了“史家花园”遗址。

据《桃源乡志》载:乡儒张文海在元至正年间见桃源书院倒塌,报请官府重建,不久毁,后资福寺僧人在林村将向阳街福应经堂改作书院,明代天顺年间在林村再建,至明嘉靖初年(1522年)因邻宅失火,“遗址遂泯”。可见桃源书院从初创1042年至明代嘉靖初,延续长达5个世纪。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