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各地纷纷付诸行动。但具体实践中,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单纯追求“村容村貌”形象塑造上。修广场、建高楼、搞雕塑、盖“别墅”、建“精品小区”,急速花样翻新之余,忽视了村庄建设应保持地域和民族特色,多少年来积淀下来的文脉切断了、祖祖辈辈凝练而成的肌理损伤了,村庄中山水相依、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共生的关系,在一阵风式的“运动中”,被人为破坏了。
建议:
根据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文化特点,对东西南北农村风格特色差异进一步分层次研究地域类型、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研究进一步细化指导措施,提高指导的政策针对性和操作有效性。重点是在村庄规划建设时,一定要真正突出特色,不宜把新农村,盲目扩大,随意集聚,建成新城镇。不宜搞统一标准,不宜搞达标升级,不宜搞评比检查,更不宜以拆旧换新的数量与速度,搞“绩效评估”。
保持地域和民族特色必须科学规划,注意把环境整治与完善配套设施相结合,使资源集约利用与农村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改善相统筹,最终是提升农村的生活品质、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注重科学规划,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不切实际贪大求洋的大拆大建,不顾地域和民族特色、发展水平、条件和保护环境,而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应力求避免。
观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相对落后是历史形成的,但经济的落后不等于文化的贫瘠,不等于自然环境条件的落后,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乡间,才是无尽的财富。能充分展示出独特地域和民族特色的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一定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在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有紧迫感,但却不可急于求成,必须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长期奋斗的思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努力,使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新村庄建设美好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王喆)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