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北京秋阳高照,依然赤日炎炎,雷雨过后,神清气爽。
中国文化交流网责任编辑徐蕴峰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张学栋先生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话题作了交流,针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课题进行了对话,兹录之,以飨读者。
徐蕴峰:简称“徐”张学栋:简称“张”
张学栋观点:‘活’的古代文化,必须科学保护。
“徐”: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古代文化。您说对吗?
“张”:是的,文化遗产既包括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又包括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形式。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徐”:那么,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把祖先留下的这一极其丰厚、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整理好、继承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中华传统文化遗产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是不是还要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古籍文书?
“张”:对,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历史性、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同时,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
“徐”:自20世纪末,“文化遗产”概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入中国。从此,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其意义和价值内涵更加丰富。我注意到去年春天,中国保护论坛在江苏无锡开幕,同期举办的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活动。近百名国内外世界遗产界代表就“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开展讨论与交流,共同倡议今后世界遗产保护将谋求可持续发展,会议意义重大。
“张”:中华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实践,具有文化遗产的世界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民众对特定地域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眷恋,在文化自觉中的文化自信,都在普遍增长。政府积极主导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众多官员、学者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实践中来。一方面,政府、学者与民众多方发掘丰富多彩的地域性文化遗产,体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学者们在具体研究中推进对多样性与统一性辩证关系的理解,极大地扩展了区域文明的世界性。
张学栋观点:要从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多视角全方位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逐步探索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作为传统文化的热爱者,工作之余,我一直关注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作为九三学社的一名老社员,我力求团结一批关心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从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全方位多视角,对我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建言献策。目前,尽量在做宣传普及工作。中国政府自1985年加入《公约》组织以来,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原则,使一批全面代表中国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的宝贵遗产纳入世界遗产保护范畴。《公约》极大促进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使中国逐步形成了代表东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模式。
我一直关注的无锡论坛,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行6届,先后选定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遗产、文化景观和运河遗产保护等重大保护主题。各方面都在扎扎实实抓啊。中国在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中。。。。。。
“徐”:请您介绍您关注的文化遗产保护成功例子。
“张”:我比较欣赏杭州的一些做好,杭州的综合竞争力一直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 其重要原因是杭州的城市建设者在经营城市时,较早地懂得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特色,就是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杭州西湖
比如,杭州把西湖的保护和免费开放相结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符合世界遗产列入标准,并满足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
从2002年开始,杭州遵照“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以民为本、为民谋利,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连续11年对西湖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特征得以保护,“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格局得到恢复,西湖的自然人文生态得到更好保护,西湖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景观价值得到挖掘。杭州坚持“还湖于民”的目标,开创了“免费西湖模式”。从2002年开始,西湖南线环湖景区的涌金公园、柳浪闻莺、学士公园、长桥公园等四大公园,率先免费向市民开放。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完整西湖,将自己的每一寸绿地和每一处景观,奉献给了广大游客,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均实现了不设门票的和谐发展。
杭州历史街区保护,坚持了能保则保应保尽保,除了西湖、运河,其实,在杭州的大街小巷内,“藏”着不少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比如,清河坊、小河直街、胡雪岩故居…… 杭州对多处历史建筑和一大批有价值的老房子进行修缮,大多数都作为名人故居或专题型博物馆,对游客开放。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杭州还按照“洁化、绿化、亮化、序化”和“人性化、人文化”要求,在老城区对3000多条背街小巷进行改善,推进老街老巷保护更新。
“徐”:是啊,杭州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和老街老巷恢复了本来的风貌,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让周边居民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和老街老巷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我也喜欢杭州。
“张”:你家乡西安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也值得称道。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和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性和唯一性,尤其是位于西安城市郊区的周秦汉唐文化遗址、名胜古迹,更是难得的文化经典。这无疑是西安人的幸运。
西安曲江
西安曲江在平衡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的同时谋求城市发展,在谋求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谋求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产业,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曲江新区坚持“文化立区,文化兴区”战略,以“文化+旅游+城市”的发展模式,强力推动,倾情打造出大唐芙蓉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等大型和超大型旅游文化景区,特别是随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开元广场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建成开放,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旅游内容日益丰富,呈现出唐文化、秦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内容齐全的文化旅游新格局,成为全国文化旅游园林中的一朵靓丽奇葩。
在文化、旅游和城市三驾马车的共同拉动下,曲江新区的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们以文化新思维促进民生工程建设,以城乡统筹引领城市化进程,探索出了一条独具西安特色的民生改善之路。
“徐”:我们家乡把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很好结合起来,以开发利用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实现文化资源保护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双赢。请您再介绍一下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保护。
“张”:具有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徐”:据国际旅游权威机构的研究结论显示,现在的丽江已经是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一”,同时还是“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小城市之一”。
云南丽江
大量游客的涌入丽江,使古城不堪重负,商业气氛已经部分淹没清新环境,古老文化气氛有被破坏的危险。然而,丽江以一个鲜活的、不断生息运转的、民族聚居的城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世界也属罕见。丽江聚合着多民族文化精髓,不失纳西民族之风采。是当今世界共同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古老的绝佳版本,同时,也与我在2004年出版的《图像思维——对自然、人、社会和谐共融观的整体感悟》中, 所表达的理念完全相同。3.8平方公里的古城,“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市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形水势沟渠建房布街;道路亦结合水系坡势而建,曲径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间疏朗和谐的街景。 不是死城、不是博物馆中的陈旧文物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3万余人在古城,从事着传统的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工艺品雕刻、酿造、民族传统风味小吃、民居客栈等传统商业活动。
“徐”:有人说,流淌在古城水草飘逸的河水里,行走在古城磨滑的五花石板上,静立在老屋的石柱边,用真心去寻找,用灵魂去对话,韵味就出来了……
“张”:丽江古城和所有的文化遗产一样,她是世界的,她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丽江古城是中国的,她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瑰宝之一;丽江古城人们梦想家园,心灵的故乡。此时此刻,我想起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她评价: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中华传统的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甚至面临着消亡。
泰山
张学栋观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在地方、智慧在民间,
随着人民整体保护意识的全面提升,传统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将会真正显现。
人们渐渐认识到,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徐”:您在《图像思维》后记中,说“善观形者,感天地之动;善察势者,怀仁爱之心;善悟道者,藏忠义之旨。故曰:形定则态生,态生则场呈,场呈则灵应,灵应则势呈,势呈则道生。”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符号载体,必须得到有效保护,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张”:文化遗产最主要的价值,是它的活动主体与表达方式同时存在,我们可以直观地、统一地看到一个该时代文化生命现象——一个活着的文化。人们可以与历史真切地对话、交流、参与、体验、学习。天地有道,大象无形。乐者喜之、善者化之、慧者悟之,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感悟,需在融合中超越、共生中扬弃、聚合中升华。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