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藏彩虹、豪气贯九州
——另一个视角感悟茅以升
□文/本刊记者 汪玚
“茅以升先生曾是我们九三学社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他的女儿茅玉麟大姐和我是10年前同时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的,我们经常在一起参加社中央的参政议政研讨活动。”
“我是本科是学土木系建筑学专业的,那是,就对茅以升先生十分仰慕,上世纪八十年代加入九三学社,感到和茅以升先生更进了一步,每当念起茅老,宛若先生就在我们眼前,活生生的。”
“由于父亲是土木工程师,所以,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造桥的大人物茅老;在九三学社,我们无时无刻都为象茅老一样的先贤感动着。。。。。。”张学栋说。
日前,记者在北京见到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张学栋、高级建筑师先生,谈到中国桥梁巨匠茅以升,他怦然心动和记者谈了自己学习茅以升思想的心得体会,兹录如下。
桥—茅老心中的彩虹
据茅以升先生的外侄孙女茅青的《我们家的人和事》中所述,茅以升第一次对桥梁产生兴趣是在8岁。由于吃多了粽子肚子痛,茅以升错过了看龙舟比赛。“可是没过一会儿,他的几个同学突然在门外叫他……同学个个脸色严肃,他们告诉以升母亲,秦淮河出事了,因为来看龙舟的人太多,为了看得更清楚,大家都站在文德桥上,文德桥经不住这么多人的重量,塌掉了”。“从那以后,以升对桥产生了特别的兴趣,每次看到桥都要仔细观察桥的各个部位,从桥面到桥墩。他喜欢看各式各样的桥,还特别注意人和车从桥上路过时桥会有什么反应。”茅老为什么能
感于芥末,微其微;
怀于峦尖,揽其揽;
藏于蚁穴,渺其渺。
(——引自张学栋所作《图像思维与道学》序)
张学栋认为,茅老之所以能发人之未发、想人之未想,在于他幼小的心灵中有爱的种子,在于他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与熏陶,加上天生聪慧,珍爱生命。心存真善美。
我注意到,茅老把西方的科学技术与东方的传统美学思想巧妙结合与钱塘江大桥的设计中,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仅注重整体气象,又特别注意每个细节,直接关注到桥梁上的每一颗钉子。我感到茅老心中的彩虹是,实用坚固、美丽大气、安全可靠与充满东方艺术韵味的高度统一,在这个意义上,美丽的钱塘江大桥,就是茅以升心中的彩虹理性外显。
钱塘江大桥—国人心中的彩虹
“如果说茅以升是钱塘江大桥设计者,是中国设计,中国创造;那么,钱塘江大桥是今天祖国大地成千上万座大桥设计师们的创新鼓舞者、思维引领者、创造推动者。”
张学栋认为,钱塘江大桥的成功,在那个时代,那种历史条件下,所彰显出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觉悟特别值得今天深入挖掘,深入思考。
“从钱塘江大桥,我感受到人民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饱含着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爱、对科学精神的执意追求、对民族复兴的万丈豪情,。”张学栋说。“在信息时代,包括交通建设者在内的土木工程师们,都应该不仅学习好专业的先进工程技艺,更要弘扬茅老的精神,继承茅老对科学技术探索精神,对民族特色的追求精神,把国家发展需求与自己理想追求结合起来,在未来中国的桥梁建设中,必将会诞生出千百万个为国人构筑彩虹‘茅以升’。”
张学栋认为,今天一个优秀的桥梁建设者以五岳润胸怀。
慕东岳之巍峨兮抱丽阳,
望西岳之雄华兮会明月,
赞中岳之敦厚兮通星辰,
感南岳之秀丽兮慰长江,
势北岳之刚毅兮率大黄。
(——引自张学栋所作《图像思维与人生》序)
“五岳中蕴含着自然的造化,包涵者融会贯通的桥梁精神。” 张学栋说。
独立思考—打通已知与未知的桥梁
茅老非常重视科普教育,常常把尖端的造桥技术和科学设计最通俗、青少年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述出来。他以启发式教育方式,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套路和方法,把自己广博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方式,活灵活现地介绍桥梁知识,使得一代一代的青少年了解桥梁、热爱桥梁、热爱祖国。
张学栋说茅老上课的教育方式:上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向自己提问,如若自己答不上来,则给予学生奖励;若学生提不出问题,则需回答另一名学生的提问,以此类推,每节课都如是。长此以往,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贤者已逝,风范永存
那么,今天学习茅以升先生,对造桥者们,最大的启迪是什么呢?
首先,要感受茅老的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气概,体会把科学精神与艺术表现巧妙统一大修为。
其次,要感悟钱塘江大桥力与美的结合、刚与柔的和谐,体验中国古代{五行相生}智慧在设计中的合适运用。
张学栋更希望,今天桥梁不仅是坚固安全的,而且是实用好用的,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将中国古代桥梁建设的智慧与现代最前沿科技相结合,在神州大地造出更多的智慧桥、幸福桥、连心桥。
深深的思念、绵绵的情意
“茅老从一个拥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知识分子家庭走出来,成为了精通中、东、西方的学者,茅老在上世纪走的道路,是一个科学家追求民主、探求真理的道路。是中国十九、二十世纪知识分子不断觉醒、不断奋斗的道路。”
纵情于山水,感天地之灵动;
畅意于田林,会日月之精华;
舒心于草花,通星辰之微妙;
贮心于鱼虫,达土木之神化。
(——引自张学栋所作《图像思维与文学》序)
“也许,这正是一种交通建设者的大情怀。”张学栋笑道。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