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新思维:经济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案例 对生态视角下北京通州区发展的启示

2013-05-04 09:05:17

通

——引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引自“胡锦涛同志十八大报告”

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如果不能有效突破环境资源的瓶颈,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抓手,探索走出一条发展与环保相得益彰、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新路,这是实现我国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生态环保建设需求巨大,也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十二五”期间仅环保投资预计就可达数万亿元,并可带动更大规模的相关基础设施、技术、设备和服务需求,推动节能环保绿色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激发内需、优化结构、拓展发展空间、建设生态文明能够发挥多重、叠加和持久的效应。

 ——李克强

——基本概念

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产业结构优质化、合理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 由能耗型向节约型、由污染型向环保型、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的过程。 产业转型升级又可以分解为两个子概念: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1.经济转型 :经济转型主要是指通过制定实施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农业主导型 (一二三)向工业主导型(二三一)再向服务业主导型(三二一)转变的过程。

2.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素质、 效率的提高,是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 产业升级包含了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和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两个过程。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流程升级, 通过重组生产过程,或是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方法,使投入产出效率更高; 二是产品升级,主要是指从生产简单产品到生产复杂的同类产品、从生产低技术含量产品到生产高技术含量产品; 三是功能升级,主要是指不断提升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以及组织管理能力,改变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专注于价值量更高环节的过程;四是价值链升级,即从一条价值链跨越到另一条获利能力更高的价值链。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和根本途径。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践行科学发展的现实举措,努力在实践中探索经济转型升级的途径,在转型中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县域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真转实变和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久,也是中小企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

上: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之难

难点一:资源制约型

A.金融要素资源分散

研究链接:唐山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占比大。从唐山市8(市)县经济与产业结构比较分析看,唐山市县域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一二三”结构,已发展为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二一三”结构,199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8.9∶29.73∶21.3;2010年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比 例 为28.2∶53.42∶12.3。尤其是地区生产总值较大的迁安市、遵化市和迁西县表现特别明显,第二三产业相对发达,2010年第二产业产值 在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中 的 占 比 分 别 为61.8%,53.97%,64.8%

,而在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的其他各县表现则为农业相对发达,但绝对值较小。如滦南县、乐亭县、玉田县的第一产业在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中 的 占 比 分 别 为29.8%,30.71%,23.24%。这些数字凸显强县与弱县之间的差距在于第二产业是否发达。虽然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但仍然不尽合理。

从产业层次来看,工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二元特征:传统产业多,高新产业少;初加工产业比重大,深加工产业比重小。投资结构不优,产出效果不理想;从投资结构来看,工业性投入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偏低,而在工业性投入中,传统产业投入比重过高,新兴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第二,县域企业经营粗放、设备落后、管理滞后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唐山很多农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导致现存的名牌农产品数量少、规模小,且地区分布过于集中,名牌整体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而且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包装落后,营销策略老化,农产品的标准化层次较乱,名牌农产品的预警机制尚未健全和完善,导致农产品企业倒闭、农业品牌消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第三,随着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高投入低产出、资源能源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人地关系恶化而导致的人口与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县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和引进外资的额度,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有的县掠夺性开采资源,使资源没有得到综合利用,大量流失和浪费。

结合唐山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当前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应以需求追随型金融为主,供给领先型金融为辅。以需求追随型的资金供给模式在商业性金融机构中普遍适用,按需确定金融服务品种,按需扩大资金供给,以期增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纳和集聚能力,为未来全面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1)合理安排,加快县域金融要素资源集聚;

(2)突出重点,确立“绿色”金融支持理念;

(3)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4)夯实基础,增进县域经济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B.资源枯竭制约发展

 研究链接: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黄石市地处楚头吴尾, 长江南岸, 襟江怀湖, 自古就有 “百里黄金地, 江南聚宝盆” 的美誉,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然而 “没有淘不完的宝, 没有挖不走的山”, 矿藏有限, 久采必尽, 三千年 “石色皆黄” 的黄石, 一踏入新时期, 便面临着 “矿竭城衰” 的严重挑战。 2009年3 月, 黄石市被国家整体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 260万黄石儿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勇敢坚定地踏上了经济转型的绿色征程, 调查发现,黄石县域经济基本完成了 “从资源枯竭到活力四射” 的华丽转身。一、 “早转型阳光灿烂, 迟转型漆黑一片, 不转型矿竭路断”黄石市坚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体, 大力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产业化的 “一主三化”方针, 以 “两型社会” 建设统揽资源型城市转型全局, 以发展大产业、 打造大园区、 建设大城市的 “三大战略” 作为县域经济转型的实施途径, 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转型动力, 走出一条 “阳光灿烂” 的科学发展之路。 他们的主要作法就是 24 个字:

 ——转变观念。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是转变发展观念。 只有打破对资源过度依赖的思想, 才能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 “二次起跳”。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黄石市着眼于破解黄石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难题, 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 找准了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 形成了抓转型、 调结构、 谋发展的共识, 探索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县域经济的新路径。

 ——科学规划。 科学的规划是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的前提和基础。 黄石市结合 “十二·五” 发展规划和 “两型社会” 建设要求, 提出了发展大产业、 打造大园区、 建设大城市的“三大战略”, 并制定了相应规划。 “三大战略” 既是黄石县域经济发展的 “路线图”, 也是黄石县域经济发展的 “助推器”。 在新的战略规划的指导下, 黄石县域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结构优化、 产业升级、 集群发展、 城乡融合的新时期。

 ——发展产业。 黄石市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 始终坚持资源枯竭、 思路不枯竭,有限政府、 无限服务、 无限创意的理念, 积极推进产业转型, 通过淘汰落后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 壮大产业集群, 实现了产业发展由粗放到集约、 由传统到新型、 由地下到地上、 由零散到集群的 “四大转变”。 通过进园区、 看企业、 问老板, 调研组感受到了黄石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和经济转型的可喜变化。

 ——招商引资。黄石市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以大开放推进大招商, 以大招商推进大建设, 出台激励政策, 创新工作机制, 鼓励全民招商, 积极营造 “招商有功、 招商有奖、 招商有为、 招商有位” 的良好氛围, 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据介绍, 2009 年阳新县共引进各类项目 88 个, 计划总投资 84.97 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 相当于再造一个新阳新。

 ——改善环境。 环境出生产力, 环境出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 县域经济已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 国内市场国际化” 的新形势, 区域间争夺资源、 争夺市场、 争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 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 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黄石市从交通、 能源、 资金、 土地、 管理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 “瓶颈” 入手, 不断创新服务思路, 拓宽服务领域, 优化软硬件环境, 形成了强大的 “磁场效应”。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不改革, 发展就没有出路,转型就成为一句空话。 黄石市从体制机制转型入手, 深入探索深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增添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难点二:环境制约型

研究链接:沅江县域经济转型发展

沅江市地处湘中北部,濒临南洞庭湖,面积2177平方公里,人口74万,地貌特征呈现为“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素有“鱼米之乡”、“芦苇之乡”、“苎麻之乡”、“速生杨之乡”的美誉。沅江凭借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和发展的基础优势,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环洞庭湖经济圈的重要县级城市。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提高县域经济质量和效益,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为加快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发展,4月上旬,我市成立了由市政协主席张映芳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组织市政协办、市政协经科委、市政府经研室、市发改局等14个单位负责人,采取召开座谈会,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了相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对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困难和问题,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沅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沅江市委、市政府紧紧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科学应对,顽强拼搏,围绕跻身全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建设富民强市的总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带动,民营主体”三大战略,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为“十二五”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1、经济总量显著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6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12.7%,人均GDP2560美元;完成财政收入5.33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19.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790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7150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15.4%。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90个县(市)区县域经济考核中,从2005年起一直保持了20强的领先地位。

2、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全市成功引进和实施了一大批项目,特别是中联重科、“辣妹子”、通威饲料、太阳鸟扩产上市等战略性投资项目投产,助推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33.1:24.7:42.2调整到2010年的27.8:39.7:32.5。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6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30.4%;完成农业总产值48.96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10.8%。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8.3%,比2005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

3、产业发展质效提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8.8%提高到37.5%;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6%。机械、食品、纺织、林纸、化工五大产业占全市GDP比重分别为13.8%、7.6%、5.2%、4.9%、2%;船舶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市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

4、发展基础大大改善。一是城镇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中心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2010年的13.6平方公里;人口由2005年的1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4.7万人。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45.06%,比2005年提高了9.5个百分点。二是交通构架正在完善。“十一五”期间建成了赤山大桥、茅草街大桥、S204、S202线、白沙千吨级港口码头、百合汽车站,以及南大、竹莲等6个农村客运站;完成了乐漉线的改造;修建农村公路1400公里;启动了黄茅洲大桥建设。三是供电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价和户户通电。全市供电量由2005年的4.17亿度增长到2010年6.7亿度,年均增长15.2%。

沅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米袋子”、“菜篮子”、“纸票子”、“布袋子”、“肺叶子”,为加快沅江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米袋子”——全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10万亩,年产粮食50万吨,商品率达90%,是全国有名的商品粮基地县。

“菜篮子”——全市年出栏牲猪80万头,肉牛2万头,家禽300万羽,蛋品6万吨;拥有水面71.8万亩,其中内湖水面18万亩,年水产品产量10.5万吨;油料基地45.3万亩,年产菜籽5.2万吨;蔬菜面积25万亩,年供应商品蔬菜32.7万吨。

“纸票子”——全市现有芦苇面积33.7万亩,年产芦苇28.4万吨,是亚洲最大的芦苇场;森林面积60万亩,立木蓄积量达262万m3,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纸制品加工能力达45万吨,2010年产量达到30万吨。

“布袋子”——全市现有苎麻基地10万亩,年产苎麻1.68万吨,是全国苎麻的集中产区;棉花基地15万亩,年产棉花1.65万吨,年产麻棉纺1.03万吨,织布2140万米,成衣10万打。

“肺叶子”——全市拥有洞庭湖湖泊湿地77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170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的一块“肺叶”。

沅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做法

沅江市委、市政府在领导全市人民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探索了许多成功经验,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发展主题,注重夯实发展基础,凝聚发展合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等,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影响深远。具体来说,我们认为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做法:

一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改革。在益阳市率先开展农村土地信托流转试点工作,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和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破解农村发展瓶颈,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益有所提高。2010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共达34.5万亩,辐射的农户达5.52万户,安排就业人数近6万人。

二是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改革投资项目审批方式,建立和完善投资项目监管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1000万元以上的各类投资项目近200个,累计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5年累计争取上级投资近40亿元,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5亿多元。

三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引进各类项目299个,入园项目41个,引进内资132.7亿元,外资3255万美元。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产业培植的“助推器”、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四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五年来,累计推广和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36项。申请专利344项,实施市级专利资助项目29项,实施专利138项。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我市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五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加强了对造纸、纺织污染企业的整治。全市关停小造纸厂8家,小麻纺厂26家。投资近8亿元完成了沅江纸业、林源纸业、金太阳纸业及明星麻业的扩产治污改造、以及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

六是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加快了沅江经济开发区及南嘴、三眼塘、南大、草尾、茶盘洲等5个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启动了船舶产业园的建设。沅江经济开发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即通电、通路、通水、通气、通网络、通电视、通公交车及土地平整。

沅江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困难、问题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整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不快。随着农业科技的深入推广,传统农作物(水稻、苎麻、棉花等为主)种植水平、单位产量、产值等指标数值已达到一定高度,可发展空间已经很小,“边际成本”越来越高。农资涨价幅度增大、普通农产品“难卖”问题突出,价格一直低位徘徊,使传统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生产、低效益运行的困境。近年来虽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但龙头企业散、小、弱,独立、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商品化程度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财政增收困难。

二是传统工业生产模式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欠佳。沅江以造纸、食品加工、麻纺等为主的传统工业企业历经多年发展,在量上形成一定积累,完成了第一次创业。但由于大多企业起点低,目前仍属于初级产品加工、原料供给型企业,科技自主创新、产品研发能力弱,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其发展“由市场说了算”。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和竞争的加剧,不少企业原有的产品、价格等优势逐渐减弱或消失,面临二次创业的考验,提升企业资产经营和市场运作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必然选择。

三是发展方式转变迟缓,产业竞争能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不高,目前,全市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较少。经济外向度较低,产业竞争能力不强,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循环的状况仍然存在。市级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

四是生产要素制约问题突出,发展难度加大。土地、资金、环境、体制等制约严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缺少重特大项目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难,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环境仍然不优,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五是公共服务与民生诉求还有较大差距。与人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分配、医疗、教育、文体设施、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六是招商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拉力不够。由被动招商向主动招商、选择性招商的成熟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招商引资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数量有限,产业集群短期难以形成。

七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力度仍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较低的城镇化水平等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瓶颈”。

八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力度和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开放意识不够强,投资环境亟待改善等。

现有发展软硬环境与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不相适应。“软环境”仍不宽松,一些地方的重收费、轻服务现象严重,而且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税费负担越重。“硬环境”也不配套,县域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

——软环境:

 1.应对融资难题,放大软环境效应。工业强县的发展理念已被欠发达地区广大人民所接受,但“知易行难”,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受制因素就在于资金和人才,我省统计资料表明,全省129个县市区只有17个县市区财政基本能够自给,有112个县市区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靠本县财政投资发展工业显然不可能。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虽然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但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的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渐弱化态势,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其次发展工业的先机被沿海发达地区所占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没有实质性的项目突破,“工业兴县”就会变成纸上谈兵。云县工业起步虽晚,但治污减排压力相对较小,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强县”作为推动更快发展的优先战略,着力在“招大商、招好商”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寻求“惠商、惠民、富县”的最佳产业吸引沿海客商,如充分利用欠发达县区与沿海企业相比,在用地、用工、用电方面的优势,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沿海企业家谙熟“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创业信条,当我们用工、用地、用电硬件吸引力与亲商、爱商、惠商的优质服务“叠加效应”发挥作用的时候,沿海的实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就会在云县落地生根。云县重要的应对举措就是招商引资,“借鸡生蛋”,每年超过4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来自招商引资和向上争取的项目资金。

2. 尊重知识、筑巢引凤。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既缺资金,又缺人才,对此,云县遵循“党政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组建的云南省第一家党政主导、企业为主体的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协会名誉理事长、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陈宗懋成为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院士工作站首席科学家。国家工程院院士作为全国科技发展的领军人物,能直接为经济欠发达市县服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将为云县的发展提供极好机遇。云县此举在引进高端人才,搭建高科技平台方面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把握主动、赢得先机。院士工作站的组建,标志着云县,乃至临沧市和云南省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企业创新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院士工作站建站第一批专业人才共19人,其中部分专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以及国内茶叶、酿酒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云县此举,旨在把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为壮大企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生产力,为科技与企业的结合、科学技术植入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有益尝试。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在云县各级干部、群众中更加牢固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创造知识、人才推动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院士工作站成立以来,着手解决的科研课题有“纯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提升技术”,“红条茶工业化萎凋及发酵工艺”,“茶叶核桃牛奶混合饮料研究开发”,“茶粉技术转让及研发延伸”。 陈宗懋院士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慎重接受科研课题。

——硬环境

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为前提。发展县域经济的目的是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企业向小城镇转移,促使农民有体面地成为城镇居民、成为企业工人,而不是出卖苦力的打工者。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稳定性差,微薄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农民工在发达城市定居生活。而县城就为农民进城敞开了大门并提供了条件,县城将在活跃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云县十二五期间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硬任务为25000套,按每户3人计算,住满这些房子,县城人口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其生产和消费主要支撑都离不开工业。

难点三:制度制约型

 A.转型升级由政府主导但缺乏微观主体参与配合,使其“孤掌难鸣”。

 B.转型升级缺乏资金与技术作保障,明显“心有余力不足”。

 C. 产业结构不合理 、传统产业占比大,转型升级“先天营养不良”。

难点四:关键要素遇瓶颈制约

 研究链接:湘西州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 湘西州突出 “三三四四” 思路, 抓整合、 调结构、 转方式、 强基础、 惠民生, 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化解危机中保稳定, 在保稳定中谋发展, 在发展中促转型, 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2010 年, 全州生产总值 303.44 亿元, 增长 8.3%; 人均生产总值12033 元, 增长 7.7%; 财政总收入 32.23 亿元, 增长 18.4%,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78 亿元, 增长 2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115 元, 增长 10.7%; 农民人均纯收入3173 元, 增长 11%。

(一) 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 2010 年, 实现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 81.8 亿元,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1 亿元 , 同比增长 4.1%。 大宗农产品生产增势强劲 , 粮食作物播种18.49 万公顷, 增长 0.6%; 油料作物播种 87.5 万亩, 增长 2.9%; 特色支柱产业稳步发展。 药材、 蔬菜、 茶叶、 柑橘、 猕猴桃、 生猪出栏、 水产品产量均增长迅速, 农产品加工及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企业总数达 589 家 (其中规模以上 67 家), 乡镇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20 亿元、 增长 12%。

(二) 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2010 年, 全州实现工业增加值 102.21 亿元, 增长5%, 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 90 亿元 , 增长 4.4%。 分企业类型看 : 国有企业增加值12.9 亿元, 增长 36.5%; 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 3.1 亿元, 增长 156.2%; 集体企业增加值0.17 亿元, 增长 18.8%; 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 0.5 亿元, 增长 14.3%;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6 亿元, 增长 14.2%; 股份制企业增加值 67.3 亿元。 三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181.5 亿元, 增长 12.5%, 占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 75.5%; 利税 17.6 亿元, 增长 23.2%, 占规模工业利税的 77.2%; 从业人员 3.9 万人, 占规模工业从业人员的68.4%。 全年规模工业产销率 98.5%。

(三) 园区经济有新突破。 湘西州工业园区已初具雏形, 经济社会效益初步显现。全州建有工业园21 个, 其中省级 3 个。 吉凤工业园以发展食品饮料、 生物制药、 矿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及日化、 服装饰品、 旅游工艺品、 新材料为主, 规划到 2012 年, 入园企业30 户以上, 工业总产值达到 30 亿元。 建园来, 吉凤经开区建设取得突出成绩, 实力不断增强, 2010 年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均超过 10 亿元, 财政收入过亿元, 进入县市“第二方阵”。

(四) 转型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旅游经济发展强劲。 强力推进凤凰古城、 芙蓉镇核心景点圈、 乾州古城核心景点圈和里耶核心景点圈旅游资源整合和景区景点建设,形成整体规划、 深度开发、 各具特色、 相得益彰的一盘棋发展大旅游格局。 2010 年接待游客1255.56 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 63.48 亿元; 二是加快污染耗能企业整治。 2010年, 全州检查各类污染源 1368 家次, 取缔非法生产线 7 条, 关闭集中渣库运营企业 1家, 关闭非法生产线 3 家, 对 34 家企业实施停产整治、 50 家企业限期治理。

(五) 承接产业转移成果突出。 为承接产业转移, 湘西州建立湘西 (广州) 工业园, 重点对接和引进广州市及 “珠三角’ 地区产业、 资金、 技术, 发展锰锌钒等矿产品精深加工业、生物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业、 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与轻工制造业, 以及辐射西南、 中南市场的市场布局型产业。 2009 年 1 月, 与广州市政府签订 《开发建设湘西(广州) 工业园合作协议》, 计划到 2012 年, 建设产业项目 20 个以上、 总投资 20 亿元以上、 工业总产值 20 亿元以上、 税收过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 2010 年, 实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32 个, 总投资 314600 万元, 实际到位 67370 万元。 其中, 国际产业转移项目6 个, 总投资 13337 万美元, 实际到位 440 万美元; 区域产业转移项目 26 个, 总投资226812 万元, 实现到位资金 64474 万元。 累计吸引沃尔玛、 通威集团、 大汉控股集团、中铁股份集团、 江苏苏宁电器、 北京首创、 中钢集团、 南方建材集团、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 天瑞利达科技公司、 武汉凯迪集团等 10 多家战略投资者来投资兴业。影响和制约湘西州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 经济总量小, 发展后劲不足。 2010 年, 全州生产总值只占湖南省的 1.91%,人均生产总值只有湖南省的48.43%, 财政总收入只占湖南省的 1.7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湖南省的73.13%, 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湖南省的 56.44%。 财政总支出104.11 亿元, 是总收入的 3.23 倍, 地方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乏力。

(二) 结构调整慢, 二、 三产业偏低。 2010 年,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16.5∶39.8∶43.7 调整为 16.3∶39.9∶43.8, 从数字上看 , 变化较微 。 二 、 三产业比重低于湖南省的14.7∶46.0∶39.3。 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湖南省的 3.5%高出 2.23 倍。

(三)发展要素缺乏,瓶颈制约突出。人才、资金、技术、土地、环境等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和管理创新型人才稀缺, 发展资金总量少且融资引资困难, 技术水平低的高能耗初级产品生产, 建设用地总量不足, 经济发展软环境不优等问题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 主导产业弱, 载体建设滞后。 产业门类杂, 区域分布散, 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小,农产品商品率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园区特别是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步伐不快, 转型发展扶持政策不突出, 市场承载能力差, 服务功能不完善。 这是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中 “什么都有, 又什么都拿不出” 矛盾怪象的根源。

(五) 紧迫感不强, 发展措施乏力。 转型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无论政府及职能部门, 还是企业对加快转型发展的认识都是到位的。 但是, 对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推动产业周期不断加快, 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态势缺乏足够的忧患意识, 抓机遇、 调结构、抢速度、 促转型的紧迫感还不强, 对政府部门推动科技创新、 产业升级的主导作用认识还不到位,职能部门对于在转型发展中的项目投资调控能力更是微乎其微, 促进转型发展的有效措施缺乏刚性。

中:科学发展的积极探索

一、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新方向

A.减少生态资源浪费,拓展文化资源

研究链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以宁夏西吉县为例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并不存在资源的消耗与枯竭问题,只有资源的再生和积累。而文化资源越是丰厚,经济发展的潜力就越大,经济发展就越快。因此专家们认为,文化产业是支撑经济转型、引领经济发展、极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西吉县作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大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开辟税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下面笔者就新形势下,面对经济的转型升级,西吉县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文化产业具有的发展潜力西吉县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县,文化事业发展较好,文化产业发展也具备着很好的基础条件。但我县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民族文化特色优势、文化资源优势以及人才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这些优势,就是我县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充分认识和挖掘这些潜力,对于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文化特色优势

西吉县属回族聚居县,有着很丰富的穆斯林特色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民族特色文化有了很好的发展,如回族花儿歌舞、清真寺穆斯林风格建筑及民俗风情、穆斯林饮食、民族服饰、刺绣等一系列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发展态势,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艺人才,使我县的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资源优势。

(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西吉县拥有火石寨国家级地质公园、丹霞地貌亚洲第一、中国最大的地震堰塞湖震湖、长征纪念园红色旅游圣地、古钱币博物馆华夏第一等等,这些都是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极其丰富而且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大部分仍然处于自然状态,发展单一、缺少文化之魂、远离市场、远离消费者,其独特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三)发展机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就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做了具体安排,为各地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用文化引领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各地出现的异常火爆的乡村游和城郊周边游的新趋向,为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我县所处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期以及将要召开的70 周年的县庆活动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机遇,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些大好机遇,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繁荣的同时,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二、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进一步加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的认识

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我县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步骤;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实现我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

要制定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和规划;出台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和扶持文化企业;明确具体的扶持办法、扶持对象、扶持目标及扶持管理细则。按民族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等类型,分类确定在政策税收资金上对具体文化产品是否扶持及扶持的规模和程度等,确定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该完全进入市场,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该由政府扶持给予补贴,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确保文化产品健康的思想内容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消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的投入,主动引导和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完善对文化产品的市场准入及其监管的相关制度、办法;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对当地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实现理论创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

(四)立足既有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既有文化资源主要是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发展我县文化产业,要立足于我县独具特色的既有文化资源优势,把长期处于自然状态,远离市场,远离消费者的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文化资源挖掘利用起来,运用现代科技等创意手段,赋予现代元素,让历史活在当下,充分发挥其优势。发展旅游产业,要把文化作为其灵魂。做任何旅游产业都要注重两个方面建设:一个是吸引物,是指一个地方的文化层次中属于顶尖的旗帜和灵魂的东西,也就是人到你这里来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也就是这个地方独具魅力、独具特色的东西,所以,需要精心创意,全力打造;另一个是提供物,主要指提供给游客精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要用文化来提升旅游品质,丰富主题内容,把旅游和休闲融为一体,彻底改变传统旅游疲于奔命、身心劳累的状况,让游客在旅游中得到休息、放松,获得知识,得到锻炼,创新文化体验传播方式,增加旅游人次和滞留期。

(五)深度拓展现有文化资源。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对于新创项目和品牌往往不够深入,这是一个普遍而不合时宜的观念。对于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建设来说,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文化创意都是应当重视的,而且后者更具有无限的潜能。创意项目越来越受大众喜爱,在文化产业领域,创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好的创意和项目,就是好的资源或者资源的深化。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重视发展内容产业,走“内容为王”的道路,而不是比赛各种大型硬件和基础建设。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政府也好、企业也好,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我县民族民间风情、习俗、文化活动、传统手工艺等进行研究开发,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六)认真抓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工作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积极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同时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大力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文化经纪和科技创新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制定和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

(七)加强对文化产业工作的领导

政府部门要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统一规划要求,统一部署实施,把文化产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总体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着力培养一批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典范性企业,在全县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并且建立全县文化产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文化产业是21 世纪的朝阳产业。对于西吉县来说,文化产业又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的路还很长,困难也还有很多。但只要我们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奋力开拓,我县的文化产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成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巨大力量。

二、自主式创新转变资源依赖

研究链接:河北省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河北省是资源大省,尤其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我国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后,拥有矿产资源禀赋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大都由过去的贫困县发展为经济强县,资源型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根据统计资料,河北省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目前全省GDP中,70%由县域经济创造。需要注意的是,河北省“十强”县中,有 6 个为矿产资源经济大县,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18.7%;经济总量排前50位的县市中有16个为矿产资源经济县,占前50强县经济总量的45%;全省136个县市中有25个资源型县,经济总量占全部县域经济总量的35%。另外,河北省还形成了一批当地没有矿产资源禀赋的资源型县域经济,例如唐山市的丰南区(钢铁)和乐亭县(钢铁、焦化)、邢台市的沙河市(化工)、石家庄市的藁城市(石化、盐化、煤化)、沧州市的泊头市(铸造)等等。如果再加上资源型城区,河北省资源型县市区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0%。然而,这些矿产资源经济大县在获得资源红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暴露出严重的社会矛盾,资源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社会黑暗势力越来越猖獗,富县穷民现象越来越显著。推进资源型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是河北省实现科学发展的立足点,也是着力点和突破口,没有这些资源经济大县的转型升级,就没有河北省的科学发展。因此,调查探索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引导河北省资源型县域经济尽快转型,对推动河北省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验与启示如下:

1.政府加强资源管理

没有强制性法律法规的约束,面对强大的利益诱惑和较高的保护成本,资源保护不会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美国针对煤炭资源的管理,先后出台了《矿物租借法》、《联邦煤矿租赁法修正案》等。日本为了加强本国紧缺煤炭资源的保护,对九州地区大量煤井实行强制性关闭政策。

2.政府提供相应政策支持

资源型经济转型往往面临着高昂的产业退出成本、沉重的再就业压力,当地政府由于经济衰退往往没有能力独自承担这些转型成本,需要上级政府相应政策扶持和财力支持。法国为扶持老工业区发展,设立了地区开发奖金、工业自应性特别基金、工业现代化基金等对资源型地区进行倾斜;另外,还通过对行业税、劳工税、不动产转让税、公司税、所得税等税收不同程度和时间的减免来吸引外来企业进入老工业区。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九州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援助政策,对进入产煤地域的企业设有长期低息的设备资金融资和长期运转资金融资等;另外,减免地方税,减收额的80%由国家补贴。

3.高新技术是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

缺乏高新技术支撑的经济转型,往往从一种传统产业支撑转换到另一种传统产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产业发展的层次没有根本改善,这种转型只能延缓衰退,难以实现腾飞。法国洛林主要采取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转型模式。德国政府建立了“鲁尔区风险资本基金会”和新技术服务公司,为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和咨询等,利用高新技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4.开放发展是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资源型经济一般内生性特征显著,而且容易形成路径依赖,需要外来投资、外来技术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以便打破内生发展模式和传统路径依赖,尤其是采取“空降”方式引入一个或几个龙头项目,可以带动一个甚至几个产业的快速聚集形成。英国威尔士以大项目引进带动地区产业调整,迁安以首钢的引进促进钢铁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开平引进日本住友带动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阜新则以引进河南双汇、内蒙古伊利、山东东阿阿胶等知名企业快速打造新兴替代产业。。。。专题报告,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保护与挖掘发展工作第二阶段初步计划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传承与活化——山西祁县晋商故居董宅历史保护记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