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张学栋先生出版了《图·像思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我当时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觉得太“玄”。因为在我当时看来,《图·像思维》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或者说《图·像思维》含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所蕴涵的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征,具有明显的整合构想。但是,要想让人们所普遍理解和接受,还需要时间和过程。
在没有接触张学栋先生的《图·像思维》以前,作为一个书法家,我觉得,我们创作书法作品所需要的元素,如临摹等,都是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获得的,而欣赏或解读书法作品时,则是运用逻辑思维。可以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形式在艺术领域运用的最为普遍。而直觉思维在艺术领域是不可能存在空间的,因为直觉思维作出的判断是幼稚和不负责任,也是缺乏严肃学术立场的。
那么,张学栋先生的《图·像思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呢?我现在认为,《图·像思维》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形式的有益综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悟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对传统思维定式的有益拓展;是精神哲学。彰显出作者张学栋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
由此我想到意大利画家阿马代奥·莫迪里阿尼,据说,在他创作的肖像里,许多成年人都只有一只眼睛,这位画家的解释是:“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如果说画家阿马代奥·莫迪里阿尼的行为仅仅体现的是一种认识观念的话,那么,张学栋先生的《图·像思维》恰恰就是为此提出的理论依据。
在《图·像思维》看来,我们不但要拥有广阔无际的大自然,着力构建和谐的当今社会,而且还需在自己内心建造一个同样美好的心灵美景,以实现自然、人、社会的和谐共融。落实到书法。作为造型艺术,书法一直被称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儒道和一的文化形态,在传统人文精神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是古代文人重要的修身之道,并经此使个人人格臻于完美。书法的艺术观和表现手法既是人文精神引导所产生的结果,也是具体体现和表达人文精神的方式,决定了书法具有而且要肩负着完善人的精神、完善人性的重任。
书法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抽象的线条和优美的造型获得,通过追求意境、讲究笔墨意趣、注重法度和建立主旨和谐统一的内容和形式显现出来的,同时折射出社会、时代的风云际会。
在当代,书法的文化语境显然已经脱离了儒道和一的文化意识形态控制,不可能再像古代书家那样利用书法来进行儒道和一的文化人格的构建。书法已经由过去的修身养性、案头把玩,转换为以展览评比、交流竞争为主要手段的、带有一定功利因素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书法创作现实环境下,传统的书法创作心态与创作目的随之发生了质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表现出对书法作品技术层面的强调,另一方面伴随其中的却是人文精神的普遍蜕化。这种现实环境促使书法家对书法创作表现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明显的自觉性。在“展厅文化”环境下,一切让作品说话,其他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片面强调笔墨技巧与形式构成,追求视觉的冲击感,一度成为时尚。在这里,书法又承载着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又担当着什么样的文化使命呢?
我曾经提出,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但要完善创作主体的人生修养境界,完善自己博大仁爱的世界观,而切能够使欣赏者从中得到中华古老文明的熏陶与感染,进而激励鼓舞他们,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并因此增加对生活的乐趣,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只有这样的书法作品我们才能认为它是优秀的。
事实上,这里涉及到一个书法审美评判标准的讨论问题,也是关乎书法创新发展的问题。书法审美观则是用以支撑书法本体的重要美学价值观,它是思维层面和价值层面的东西。传统的书法审美观是在儒道和一的意识形态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不但体现了道德、义礼等伦理价值,而切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平和共生的审美理想。而当代的书法书法审美评判标准,更多的埴入了以西方学术话语和西方现代美学价值体系为主的审美价值体系。
传统的审美思想因其自身存在的弊端或缺陷,已经不能为当今的书法创新与现代化转换作出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重新建立新的书法理论支点,以适应转型期的书法发展,也是刻不容缓的。而重新建立新的书法理论支点,则必须运用新的书法学、书法美学以及新的文化理论成果来构建。
《图·像思维》因其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所蕴涵的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悟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对传统思维定式的有益拓展;是通过直观的图象,诠释深刻义理的新的思维方式。这就为我们运用《图·像思维》的理论成果,尝试建立新的书法理论体系,从而指导书法创作,在新世纪实现现代化转换与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印强
下一篇:孔夫子年谱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