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中国行政管理》2007/1期
[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重大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必然推动的体制机制创新,极大地改善并优化县(市)政府管理的环境,极大地激发了 县(市)政府创新与和谐发展活力。东、中、西部县(市)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关键是县(市)政府是否敢于和善于抓住推进其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县(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县(市)经济;科学发展
一、县(市)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既是重大战略思想, 又是重大理论创新, 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推动的体制机制创新,极大地改善并优化县(市 )政府 管理的环境, 极大地激发了县 (市 )政府创新与和谐发展活力。从 国家统计局29日发布了2005年度百强县统计调查结果看,百强县( 市) 以全部县( 市) 域1.3% 的行政区域面积,7.7% 的人口,实现了全部县( 市) 域1/4 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创造了1/3以上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了26.1% 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百强县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到全部县( 市) 近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全部县( 市) 的2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占36%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到46.7% ,出口总额占2/3
。统计测算结果表明,以江苏昆山为代表的百强县,综合经济实力连年增强,在整个县域经济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位置。作为 县( 市)
政府创新与和谐发展活力最具代表性的百强县。发展呈现思路较新、经济增长较好较快、居民生活水平质量较高、持续发展潜力较大、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有较快增强的显著特点,成绩喜人,引人注目。
经验表明,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后发地区,一个县 (市 )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关键是县 (市)政府是否敢于并善于推进其体制、机制创新,敢于并善于结合实际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特别注意从理念、体制和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新手段、新方式、新模式。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极其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方针,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些重要战略思想,为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县( 市) 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撑和强劲动力。 县( 市) 政府在推进全面创新进程中,始终坚持按照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帅全局、以打造服务型、法治型政府为目标,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发展上,呈现出的必定是科学与和谐、持续与健康的新气象。国家统计发布2005年调查结果还显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有2071个行政单位。其中,1643个县,377个市级县,还有51个财政收支和市政建设相对独立并能够提供完整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的区。全部的县域单位的国土面积约为9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5%;2004年底,全部县域单位人口总数超过9.5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000亿元,约占全国的1/4;县域经济的GDP约占全国GDP的6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7260亿元,约占全国总额的40%;此外,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都占全国的1/3左右。由以看出, 县(市)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高的比重, 因此,必须抓住县( 市)经济科学发展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政府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县( 市) 创新战略与行动可以因地制宜、各有千秋,但创新的结果首先应有利于对涉及县( 市) 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更准确更深入的把握,应有利于对决定影响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具体更透彻的统摄。事实上,县( 市)政府创新的突破,如果真正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集聚的加快,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的提升,以大开放的思路,做大、做强成长性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并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为重点,建设好有高成长性的工业园区上。如果真正体现在有利于探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拓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局面,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如果真正体现在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县域经济的活力,进而提高城乡发展的融合度,促进制造业,坚持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提升城市发展的层次。那么,这种创新必然有生命力。需要有特别提出的是县(市)地方政府创新,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创新,因此在推进县( 市) 政府创新时, 应着力把握创新的时机、态势、力度和策略,使创新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安排真正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凡是能把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培育,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路子的地区,其县( 市)政府管理创新必然是因势应时,因地制宜,和谐推进。相反,只顾一味追求县域经济发展不管社会事业发展,不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不注重”环境是最大的品牌” 的意识,不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发展后劲,不注重推进科技创新,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注重提高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水平的所谓创新,不管其多么标新立异、花样翻新。结果是” 既要不到金山银山,又痛失绿水青山” ,不亦悲乎!
二、县(市)科学发展的关键是持续推进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单从2004年,全国百强县 ( 市)2万亿的生产总值、1960亿元的财政总收入、95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3.4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万亿元城乡居民存款额的强大经济实力,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重要力量。百强县的经济总量已占全国县域经济总量的1/4还多,是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4倍多。部分百强县的人均GDP已接近或人均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因此,县( 市)政府管理创新的因经济水平不同,必然呈现不同进程和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县( 市)政府创新必须加强领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协调好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素质和领导水平。使政府创新真正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真正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与和谐发展进程中,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内在要求。在和平与发展、互动与双赢、竞争与冲突、开放与流动、改革与创新、科学与民主、法治与德治交融互渗的时代。众所周知,全国县 (市 )初步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包括依托临近港澳、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产品占据国内外市场的较大份额,而且不断实现产品更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广东模式”;包括完全依托市场起家,抓住国内外市场需求,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突出发展民营经济,通过相对集聚而又形成特色鲜明的县( 市) 经济产业集群,逐步与国际、发达大都市交融互补的”江浙模式 “。浙江、江苏两省县(市)经济已经占到近四分之三左右的份额。山东实施对外开放,抓住与日本、韩国隔海相临的区位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出了依托专业化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形成了”山东模式”。凡是发展又好又快的地区,县( 市) 既是政府创新的推动者、又是政府创新参与者,县( 市)决策者们,能否认清困难、抓住机遇与应对挑战,制定并实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方略,对每个渴望发展的县(市)政府都是极其严峻的考验。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针,不失时机地对政府管理观念、政府职能、体制、方式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着力构筑一个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政府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履行好新时期经济调节、社会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面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以及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有利条件。政府创新应特别注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注重解决好经济结构、分配关系、农民收入、就业矛盾、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三、打造法治、服务型政府,推进县 (市)科学发展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全国的县(市) 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显现出不平衡性。总体而言,发达县(市)主要 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相对落后县(市)主要分布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内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共有336个,东、中、西部分别有211、75和50个。山东47个、浙江46个、江苏44个,三省所占占全国的近五分之二,西部陕西、西藏、宁夏三省没有一个,甘肃、青海两省仅各有1个。百强县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2004年,全国82个百强县在三大经济圈中,浙江30个,山东20个,江苏18个浙约占全国三分之二。
因此,面对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如何全国一盘棋,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抓住国家”十一五”期间,统筹发展之良机,切实把县( 市)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逐步构建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科学和谐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运行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市场服务型政府,从控制型政府转变为依法行政型政府的具体要求。通过政府创新,把逐步主要职责转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方面,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实现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和谐发展。县( 市) 应树立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理念,通过更新政府理念,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正确的导向和动力。如何使县( 市)政府权力和义务的更加对称。依法逐步界定 县( 市) 的事权财权 ,避免事权划分不合理。挖掘 县(市)政府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经济,促进和谐发展的手段,研究促进 县( 市)经济社会、文化社会和谐的权利与义务, 政府基本职能和事务出发,建立”一站式服务” 、岗位责任制、限时” 办结制” 、服务承诺制、社会” 公示制、听证制、责任追究制”和电子政务等具体制度。逐步建立社会整体优化度,人民生活美满度,社会环境和谐度,经济指标完成度,群众民主参与度,政务公开度,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地方政府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进而,探索出一套有利于量化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水平的科学评价标准,促进政府效率提高,把制度由资源配置的环境变成了资源配置本身。
最后,政府管理创新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是能否真正拥有并充分发挥好高层次、高素质的政府管理人才。因此,只有用好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忠诚的职业操守,具备处理和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各类政府管理人才。县(
市) 政府创新才能和谐发展,取得更大辉煌成就。
四、东、中、西合作互融共赢,共同推进县(市)科学发展
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县( 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东、中、西 县(市)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各自优势,多层次、宽领域,跨地区、跨领域,多渠道合作共融,在合作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互相交流,优势互补,引进、培育符合县域特色产业和产品,形成共创的品牌优势,提升竞争力。中、西部
县 (市 )市应特别注意借鉴东部县 (市 )改革创新、开放搞活和谐发展的经验与做法,着力解决县 (市)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推动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多方面,与东部 县( 市)经济寻求交叉口与切入点。在全国 县(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 。切实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东、中、西县 (市 )的好做法、好经验、好举措与推进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机结合。特色重视, 县 (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县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借鉴。研究东部 县( 市)率先发展,中、西部 县(
市)加快发展,”老、边、少”地区重点突破发展的经验,推进全国 县( 市)科学发展。我们知道,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正不断加速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拓展着 县( 市)的可贸易资源和产品的市场交换空间, 县( 市)的地域和物质条件的限定,己经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重要的是如何从 县( 市)层面上,把发达 县( 市)在融入国际化的进程中,在与国际化合作伙伴,寻求新的投资发展空间与新的产业、服务业市场的动力,与欠发达 县(市)找到合作伙伴的渴望有机结合,并在县域层次上有效竞争、充分展开,只要找到两者发展机遇的内在要求的直接”结合点”,发展必定会实现崭新跨越。对 县(
市)而言,若能把政府引导与市场培育机制科学运用,主动地不失时机地求新、求快、求变,发挥政府、企业、NGO、社会各界人士的优势,从自身比较优势和经济势能差的透彻分析中,抓住全球性的特别是周边国家结构大调整、需求大变动、贸易市场扩张的机遇,顺应发展趋势,融入其发展的过程中,进而获得国际的、地区的分工和竞争中的效益,只有融入,才能更好地生存,只有融合才能更高质量地和谐发展。县( 市)在培育县域经济” 增长点”的同时要能够主动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约束生产经营方式。避免盲目地扩大供给,争上项目,争国家资金投入。要打破以资源市场换技术的传统理念,在发展西部县域经济中瞄准发达地区的发达产业、发达行业、优质产品、著名品牌——形成互补性的协作与联盟。在共享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共同创造财富实现富裕。
五、县(市)科学发展,必须整体联动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
在县 (市 ) 科学 发展 中,以片面强调开发利用本地资源而忽视环境保护的急功近利思想,或是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的不可持续思维,都不足可取。相反,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秀美山川的思想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者们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市场的特征是:高的技术含量;高的适用性;高的产品质量;高的服务水平;低的成本销售。怎样才能把握需求的变化,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变化,当前,
县( 市) 经济发展中,有如下几种模式,建议跨行业、跨地域、跨城市,合作互动,优势互补,完善创新、提升发展。在县( 市) 和谐发展中,各地创新经验十分丰富,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以研究借鉴。
1、 县( 市) 和谐发展,首先要立足我国的大多数 县( 市)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实情,利用东部 县( 市)企业集团、集群与中、西部
县( 市) 大区域、大市场,形成”市场化网络”联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引领,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巩固 县(
市)经济基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当适用技术推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土地适度集约规模化经营。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力争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鼓励培育龙头企业和农业协会组织,突出特色,借助新型农业技术,突出地方农副产品。注重规模,采取规模化生产,促进”公司+农户”形式创新。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系统工程和农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体系,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重视开发新品牌、保护老品牌。配合农业产业化,东、中、西县 (市 )应抓住新农村建设和
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机遇,促进产业合理区域布局,把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的建设拉长链条、提升层次。逐步形成东部县 (
市)优势产业、产品、品牌与西部 县( 市)产业优势资源形成多层次的” 优势产业”协作网络;
2、 东部县 (市 )资本市场运营与中、西部 县( 市)企业整合升级相结盟; 县(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应与国家工业化、城市工业化信息化相结合,利用国际、东部产业转移时机,重视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中、西部县 (市 )工业发展要以投资、项目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调整,坚持资源型和非资源型产业并举,以优势产业引导、以龙头企业带动、以优势产品和品牌引领,把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作为县( 市)工业发展切入点常抓不懈。中、西部 县( 市) 应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丰富的资源,承接东 县( 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参与组成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多层次、有倾向地分工协作。在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时,抓住国家对产业转移的规划和扶优扶强机遇,在新的竞争起点上,形成东、中、西
县( 市)经济支柱产业集群。
3、 东部县(市) 城镇化与工业化过程中,有许多新观念、好模式、新思路、好方式,在中、西县(市)城镇化的过程中,特别要着力发展中心镇,突出县(市) 的中心城镇的地位,增强县城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中、西部县(市)制定政策、继承传统文化、传统技术、工艺,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与文脉方面,特色是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传统产业重组更新发展方面,要避免走东部县(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弯路;按照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凸现特色的原则,发展中心城镇。总结东部县(市)引导民间、社会及国际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促进县城和重点镇聚集发展的做法。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在实践中探寻科学发展之路。
4、 东部县 (市 )名牌与中、西部 县( 市)优势企业联姻,共同参与全球竞争,走向国际化,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把 县 (市
)中心镇和产品集散地,建成与现代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相结合的物流配送体系,引导 县( 市)中心城市企业开拓农村市场。中、西部 县( 市)应把保护、传承和开发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与东部 县( 市) 形成网络大力发展旅游及相关服务业。注重发挥 县(
市)中介服务机构和组织以及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促进东、中、西部 县 (市)优势企业联姻,把劳务输出,健全并规范劳务输出管理机构,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地区间劳务交流协作机制有效结合,强化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争取在东、中、西县( 市)优势产业与跨国公司重组叠合,进行国际合作中,实现和谐共赢。
5、 东、中、西 县( 市)应在与周边国家、地区企业、资源、市场跨国集团联网运营,共融发展中,积极推动政府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谋求更大程度、更高层次的合作与发展。
六、结语
在 县( 市) 和谐科学发展中,无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后发展 县( 市),在政府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通过结合本地发展的特点,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摸索和谐发展的好形式、合作共赢的好办法,互补互利的好举措,在县( 市) 和谐发展的实践中,或以基础资源引进项目、或借历史文化传播扩展新领域;或借农产品形成龙头,或依技术、工艺、品牌、人才资源形成独特特色,所形成的模式可谓”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广大的县 (市 )和谐科学发展中形成的实践成果,为理论的升华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和不竭的源泉。非常借得我们总结、推广与借鉴。在全国县( 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必须把县 (市 )和谐发展的 创造力与战略思想转变与理论创新的成果有机结合 ,科学运用到县(市) 和谐发展实践,开辟中国特色的 县( 市)必将 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 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5 》、” 2006全国百强县(市)信息发布会”2005 年度全国百强县信息.
[2].谢庆奎、佟福玲主编.《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月出版,p70,p261。
[3]. 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教学与研究.2002.7
[4]. 谢庆奎.政府创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
[5]. 乔耀章、芮国强《政府创新与政府自觉》.《新华文摘》2003.2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问答》,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p16.p18
[7]. 曾昭宁,《缩小悬殊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人文杂志》2005年第6期.
[8]. 叶长茂.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东南学术》.2005.
下一篇:专家对《图·像思维》的点评
2022年董宅将进入保护与挖掘,挖掘与发展工作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相关研学基地再董宅落地。未来工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中华大地上的院落式古民居,记载着一个个家庭成百上千年的根魂历史,是留住“美丽乡愁”不可再生的物质基础,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非保护名录内乡土建筑的合理化保护之路,是山西祁县董宅业主思考和实践的地方。自2017年项目启动以来,已完成了专家考察评估、历史研究、小院故事撰写、数字化测绘保护、古建筑维修、小院活化利用等多个环节,增强了亲友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了家风的传承,故本文记录以供参考。
Copyright © 2023 3kua.com 董宅保护与修缮——全国首个数字化民宅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5056607号-1
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转载、修改、复制、发行、出售、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